引言
第一章 宋之前儒學發(fā)展的歷史特點及其邏輯演變
第一節(jié) 隋唐之前儒學發(fā)展的歷史特點
一、先秦儒學的發(fā)展及其思想特征
二、儒學在漢代的經學化發(fā)展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道之合流
第二節(jié) 承前啟后、別開生面的隋唐儒學
一、經學在隋唐的發(fā)展演變
二、隋唐儒學發(fā)展的轉向
第三節(jié) 政道與思想的融會——儒學政治本體意識之彰顯
一、儒學與大一統(tǒng)政治的不解之緣
二、儒學與政權力量的水乳交融
三、儒學本身的自我改造與發(fā)展
第二章 宋之前佛教與道教的發(fā)展與遞變
第一節(jié) 漢魏南北朝時期佛教與道教的發(fā)展
一、漢魏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fā)展與傳播
二、漢魏南北朝時期道教的發(fā)展及影響
三、漢魏南北朝時期儒、道、玄、佛的相互激蕩
第二節(jié) 隋唐時期佛教的中國化及其發(fā)展特點
一、蔚為大觀的隋唐佛教
二、南北佛教的統(tǒng)一與中國化佛教宗派的創(chuàng)立
三、隋唐時期中國化佛教的思想特征
第三節(jié) 隋唐時期道教的發(fā)展及特點
一、面貌一新、重放光彩的隋唐道教
二、隋唐時期道教發(fā)展的思想特征
第三章 宋代佛道兩教的發(fā)展及特點
第一節(jié) 宋代佛教之發(fā)展
一、宋代政權對佛教的扶持與保護
二、佛教在宋代的發(fā)展與儒佛會通的宗教實踐
三、士大夫的崇佛傾向及佛教對宋代士林風氣之影響
第二節(jié) 宋代道教之發(fā)展
一、宋代政權對道教的崇奉與扶持
二、得君行道——宋代道教發(fā)展與政權穩(wěn)定之相得益彰
三、宋代著名道教人物及思想
四、宋代士大夫的崇道傾向及對士林風氣之影響
五、三教互融背景下宋代道教發(fā)展之特點
第四章 儒佛道三教的互通與融會
第一節(jié) 儒道之互動
一、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道之互動
二、理學先驅與道教
第二節(jié) 儒學的佛學化與佛學的儒學化
一、魏晉時期佛學與儒學的初步融會
二、隋唐儒佛關系與儒學發(fā)展特點
三、理學先驅與佛教
第三節(jié) 佛道之互動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之互動
二、唐代佛道二教的思想特征
三、宋代佛道世俗化發(fā)展與三教合一之潮流
第五章 宋代儒學內部結構調整中的本體論構建
第一節(jié) 佛道本體論的思維模式
一、佛教本體論的思維模式
二、道教本體論的思維模式
第二節(jié) 宋代士林對佛道本體論的批判
一、宋代士林對佛教本體論思想的批判
二、宋代士林對道教本體論思想的批判
第三節(jié) 宋代士林對佛道本體論的吸收、改造與新儒學本體論的構建
一、無極而太極
二、太虛即氣
三、先天之學與后天之學
四、天理論
五、理一分殊
第六章 宋代儒學內部結構調整中的心性論構建
第一節(jié) 宋代佛道心性論的思想特點
一、佛教心性論的思想特點
二、道教心性論的思想特點
第二節(jié) 宋代士林對佛道心性論的批判
第三節(jié) 宋代士林對佛道心性論的吸收、改造與新儒學心性論的形成
一、性即理
二、心即理
三、已發(fā)未發(fā)與心統(tǒng)性情
四、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
第七章 宋代儒學內部結構調整中的工夫論構建
第一節(jié) 佛道修行理論的思想特點
一、佛教修行理論之特點
二、道教修行理論之特點
第二節(jié) 宋代士林對佛道修行理論的批判
一、宋代士林對佛教修行理論的批判
二、宋代士林對道教修行理論的批判
第三節(jié) 宋代士林對佛道修行理論的吸收、改造與理學工夫論之形成
一、格物致知、居敬窮理
二、發(fā)明本心
第八章 宋代儒學內部結構調整中的境界論構建
第一節(jié) 宋代佛道境界論的思想特點
一、佛教境界論之思想特點
二、道教境界論之思想特點
第二節(jié) 宋代士林對佛道境界論的批判
一、宋代士林對佛教境界論的批判
二、宋代士林對道教境界論的批判
第三節(jié) 宋代士林對佛道境界論的吸收、改造與新儒學境界論的構建
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二、“存順沒寧”的生死豁達
三、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第九章 宋代新儒學之現實觀照
第一節(jié) 宋代新儒學的核心價值與時代意蘊
一、宋代新儒學核心價值之所以存在的可能之緣由
二、宋代新儒學核心價值的理論內涵
三、宋代新儒學之時代意蘊
第二節(jié) 宋代新儒學現代化慧命之期許
一、重新確立儒學的合理合法地位
二、價值重構與理想社會之愿景
主要參考資料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