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倫理學領域的生命道德
第一節(jié) 生命道德
一 生命
二 道德
三 生命與道德的關系
第二節(jié) 中國文化下的生命道德觀
一 古代的生命道德觀
二 中國近代的生命道德觀
第三節(jié) 西方文化下的生命道德觀
一 古希臘時期
二 近代時期
三 現代時期
第四節(jié) 中西方生命道德觀的異同比較
第二章 心理學領域的生命道德
第一節(jié) 生命態(tài)度
一 生命態(tài)度的概念
二 生命態(tài)度的測量方法
三 生命態(tài)度的相關研究
第二節(jié) 死亡焦慮
一 死亡焦慮的概念
二 死亡焦慮的測量
三 死亡焦慮的相關研究
第三節(jié) 自我超越價值觀
一 自我超越價值觀的概念
二 自我超越價值觀的測量
三 自我超越價值觀的相關研究
第四節(jié) 生命意義感
一 生命意義感的概念
二 生命意義感的測量
三 生命意義感的相關研究
第五節(jié) 敬畏
一 敬畏的概念界定
二 敬畏的誘發(fā)與測量
三 敬畏的相關研究
第六節(jié) 生命道德感
一 生命道德感的研究緣起
二 生命道德感與相近概念的辨析
三 問題提出
第三章 生命道德感量表的編制
第一節(jié) 研究目的
第二節(jié) 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 研究對象
二 研究工具
三 方法與程序
第三節(jié) 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 第一次項目分析
二 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 第二次項目分析
四 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五 驗證性因素分析
六 信度檢驗
第四節(jié) 討論
第四章 生命道德感量表的效度研究
第一節(jié) 生命道德感與內化健康的相關性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與過程
三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jié) 生命道德感與外化行為的相關性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與過程
三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jié) 總討論與結論
第五章 生命道德感對自我傷害行為的影響及機制研究
第一節(jié) 問題提出
第二節(jié) 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 研究被試
二 測量工具
三 研究程序與數據分析
第三節(jié) 研究結果
一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二 自我傷害行為的描述性分析和相關性分析
三 父母聯結的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檢驗
四 朋友聯結的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檢驗
第四節(jié) 討論與結論
第六章 生命道德感對親社會行為傾向的影響及機制研究
第一節(jié) 問題提出
第二節(jié) 生命道德感特質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共情的中介作用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與過程
三 研究結果
四 討論
第三節(jié) 生命道德感狀態(tài)對捐贈意愿的影響:共情的中介作用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與過程
三 研究結果
四 討論
第四節(jié) 生命道德感狀態(tài)對緊急助人的影響:共情的中介作用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與過程
三 研究結果
四 討論
第五節(jié) 總討論
第七章 青少年生命道德感的研究啟示
第一節(jié) 生命道德感的研究結論
第二節(jié) 生命道德感減少自我傷害行為的教育對策
一 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較高的流行率需要引起父母、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極大重視
二 大力開展珍惜生命的生命道德感教育
三 對青少年開展依戀干預,促進父母聯結感
第三節(jié) 生命道德感促進親社會行為的教育對策
一 大力提倡和鼓勵親社會行為
二 大力開展關懷生命的生命道德教育
三 開展共情訓練,提高青少年的共情水平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