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生活時尚育兒/成長家庭教育如何從0到1:語言科學研究方法論探索

如何從0到1:語言科學研究方法論探索

如何從0到1:語言科學研究方法論探索

定 價:¥98.00

作 者: 周頻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02538929 出版時間: 2020-04-01 包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22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對理論語言學的科學研究方法論進行元理論思考和研究的理論專著。不僅引導讀者反思一些普遍接受的觀點,還基于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背景,提出了自己的灼見:如何有效地開展學術批評,理論的結(jié)構(gòu)是怎樣的,如何建構(gòu)原創(chuàng)的語言理論,語言學與哲學究竟是什么關系等等。此外還著眼于前沿的認知科學、神經(jīng)科學、復雜性科學等,前瞻性地提出了將語言學納入認知科學大家庭的超學科發(fā)展范式的構(gòu)想,以及今后如何改革研究生的課程體系,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理論語言學人才等等。本書希望能對我國語言理論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提供借鑒和啟示。

作者簡介

暫缺《如何從0到1:語言科學研究方法論探索》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序i

前言iii

第一章什么是語言學?語言學是科學嗎?1

 11 Saussure為何是“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2

  111 為何為“父”?4

  112 何謂“現(xiàn)代”?8

 12  Saussure理論源于西方的自然認識方法:公理–演繹法加

抽象化–理想化9

  121 源于雅典的公理–演繹法/形而上學思辨法9

  122 亞歷山大抽象的–數(shù)學的自然認識方式11

  123 近代科學的三種革命:伽利略、笛卡兒和培根11

 13 Saussure語言理論的現(xiàn)代性和科學性特征及其局限性12

 14 中國語言學界為何沒有產(chǎn)生理論體系?13

 15  語言學的學科地位問題15

  151 語言學的學科性質(zhì)17

  152 語言學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20

  153 舉個例子——認知神經(jīng)語用學21

 16 “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結(jié)合23

 17 面向未來的語言學學科建設構(gòu)想24

第二章科學知識的增長模式與語言理論的創(chuàng)新之路27

 21 為何走不出“有學術無學派”的瓶頸?27

  211 現(xiàn)狀與問題28

  212 原因分析32

 22 科學知識是如何增長的?35

  221 歸納主義的科學觀:累積式增長模式36

  222 證偽主義的科學觀:猜想–反駁模式37

  223 范式論的科學觀:常規(guī)科學–科學革命模式38

  224 精致證偽主義: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模式40

  225 科學進步的解題模型41

 23 科學哲學大視野下看語言理論創(chuàng)新之路41

第三章理論批判是發(fā)現(xiàn)研究問題的起點45

 31 對學術權(quán)威的態(tài)度:膜拜還是批判?45

 32 什么是批判?47

 33 發(fā)現(xiàn)權(quán)威理論的漏洞47

 34 案例一:為什么語言學家關注科學實在性問題49

  341 三大語言理論對三元關系的基本假定之比較50

  342 語言相對論的科學實在觀神話52

  343 袪魅Halliday的語法隱喻的科學觀55

  344 夸大其辭的具身的科學實在論62

 35 案例二:對具身哲學的理性觀的批判67

  351 具身哲學的理性觀69

  352 對具身哲學的理性觀的反思69

  353 對無意識性的反思:基于認知錯覺的發(fā)現(xiàn)76

  354  對想象性的反思——基于對“邏輯”和“對邏輯

的理解”兩個不同概念的澄清77

  355  對進化性的反思——基于人與動物的思維的截然

界線和心智黑洞的證據(jù)79

 36 案例三:對具身哲學的數(shù)學觀的反駁81

  361 具身的數(shù)學觀81

  362 對具身論的數(shù)學觀的反思87

 37 通過批判發(fā)現(xiàn)研究問題94

第四章理論批判的方法:內(nèi)部批判與外部批判95

 41 王初明與文秋芳關于“寫長法”之爭96

  411 關于王的“寫長法”理論96

  412 文對“寫長法”的批判97

  413 王對“寫長法”的辯護和對文批判的反駁98

 42 從“外部批判”和“內(nèi)部批判”看王與文之爭99

 43 “內(nèi)部批判”舉例——關于“語言機能”的大辯論103

  431 爭論的前提——要有基本的共識104

  432 爭論雙方的分歧:圍繞著遞歸的實現(xiàn)方式–合并展開105

  433 后續(xù)影響114

第五章語言理論范式之間不可通約119

 51 如何獲得(確定的)知識?119

 52 什么是科學的研究方法?122

 53 建構(gòu)理論如同建造樓房125

  531 不同語言理論是建在不同地基上的大廈128

  532 不同“地基”的語言學理論之間不可通約134

 54 不同理論之間或許可以互補136

  541 CL和SFL關于語篇連貫機制的不同解釋137

  542 CL和SFL對語篇連貫解釋的互補性139

 55 實用主義真理觀與理論的評價和選擇144

第六章語言學與哲學的關系148

 61 國內(nèi)外學者之見148

 62 為何西方哲學家也研究語言問題?151

 63 哲學家與語言學家的研究問題和目標154

 64 語言學與哲學相互影響157

  641 語言本體論與語言學理論159

  642 三元關系中的語義理論與認識論160

第七章當代語言學是認知科學大家庭之一員164

 71 兩代認知科學165

 72 對心智的哲學研究166

  721  從本體論轉(zhuǎn)向認識論——從“何物存在”到“對于

存在我知道什么”166

  722  認識論的語言轉(zhuǎn)向——將心智問題還原為對語言的

邏輯分析167

  723 心智哲學的興起——關于心腦關系的爭論168

 73 對心智的科學研究169

 74 心智研究的發(fā)展與語言本體觀的演變172

 75 基于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語言研究174

  751 厘清語言科學解釋的層次175

  752 語言學需要進入超學科發(fā)展模式176

  753 認知神經(jīng)語言學的方法論模型177

第八章復雜性科學視野下的語言科學研究180

 81 當前語言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問題181

  811 什么是復雜系統(tǒng)?181

  812 復雜的語言被簡單化研究183

  813 簡單化語言研究中的缺陷186

 82 科學研究方法從簡單到復雜的演化190

 83 復雜性科學下的語言研究方法論思考191

  831 復雜性科學的研究方法191

  832 復雜性科學對語言研究方法論的啟示193

第九章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語言學專業(yè)研究生課程設置構(gòu)想195

 91 我國目前的語言學學科定位中存在的問題196

 92 國外頂尖大學的語言學課程設置舉隅204

 93 超學科視域下語言學研究生課程設置構(gòu)想206

參考文獻207

后記 219

跋 221


圖目錄

圖11 Schleicher的印歐語系樹圖(王士元,2011:8) 3

圖12 分析哲學關于三元關系的假定 6

圖13 結(jié)構(gòu)主義語義觀的三元關系假定 6

圖14 索氏二分法下確立的語言研究對象(王寅,2013b:2) 8

圖15 語言學系統(tǒng)內(nèi)部的層次結(jié)構(gòu)及關系 24

圖16 語言學學科建設的四層構(gòu)架 26

圖21 歸納主義科學觀的累積式增長模式 37

圖31 語言相對論關于三元關系的假定 51

圖32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關于三元關系的假定和知識觀 51

圖33 認知語義學關于三元關系的假定和知識觀 52

圖34 從知識走向無盡的科學探究 67

圖 35  70

圖 36  70

圖 37 (ibid:23) 70

圖 38 (ibid)71

圖 39 (ibid)71

圖 310 (ibid:24) 71

圖 311 (ibid)71

圖 312 (ibid:25) 72

圖 313  (ibid) 72

圖 314 (ibid:27) 72

圖 315  (ibid:28) 73

圖316 (ibid:30) 73

圖 317 用容器圖式理解的邏輯推理 78

圖 318 畢達哥拉斯定理 93

圖41  106

圖42  107

圖43  109

圖44  110

圖45  112

圖46  115

圖51 連貫、語域、銜接(張&劉,2003:34) 137

圖52 銜接與銜接手段(張&劉,2003:29) 138

圖71  語言學與認知科學的相關學科交叉整合(Miller, 2003) 176

圖72  跨學科與多學科的學科間交叉關系(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

2010:139) 177

圖73  超學科的知識發(fā)展模型(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 2010:139) 177

圖74 認知神經(jīng)語言學的方法論模型 178

圖81 復雜性的十大特征 183

圖82A  188

圖82B  189

圖82C  189

圖82D  190

圖91 我國語言學專業(yè)的學科設置 198

圖92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的分類(ibid)  199

圖9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數(shù)據(jù)代碼表》的分類(ibid)  200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