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立足于“政府+農戶”雙元視角,以農村社會保障供給績效為研究主線,在闡述農村社會保障供給績效相關理論的基礎上,首先,基于財政支出視角,從農村社會保障的供給規(guī)模、供給結構、區(qū)域差異、城鄉(xiāng)差異等四個方面,對農村社會保障的供給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從農村社會保障供給結果和農村社會保障供給經濟社會效應兩個方面分析了農村社會保障供給的效果;其次,利用2000-2015農村社會保障和消費等統(tǒng)計數據,以生命周期消費理論模型為基礎,通過構建農村社會保障消費效應模型,實證分析了中國及東部、中部、西部地區(qū)農村社會保障供給的消費效應;再次,立足于政府(宏觀)層面,利用2009-2014年中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運用以產出為導向的三階段DEA模型,測算和分析了各省份農村社會保障供給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guī)模效率,并對中國30個省份的農村社會保障供給效率地區(qū)差異進行了詳細分析;第四,利用實際調研數據,以農村社會養(yǎng)老為例,實證分析了農村社會保障服務需求意愿,并采用二元Logit模型,探索影響農村社會保障需求意愿的重要因子;第五,立足于農戶(微觀)層面,利用滿意度評價模型,綜合評價了農村社會保障供給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第六,從社會制度、政府職能、財政政策、農村居民自身、法律體系等五個方面,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供給績效水平低下的原因進行了規(guī)范和實證分析;最后,從為提升農村社會保障供給績效水平提供財政支持、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兩方面提出了優(yōu)化農村社會保障供給績效的路徑,并從進一步提升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監(jiān)督管理體制、全面深化公共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健全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監(jiān)督機制等方面,提出農村社會保障供給績效的優(yōu)化策略,為配置公共資源,修正并優(yōu)化農村社會保障投資方向,制定合理的農村社會保障供給機制提供思路和政策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