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是我國獨有的民族體育運動項目之一,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曹植寫過一首詩《空竹賦》。宋朝時,宋江寫過一首七言四句詩:“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挈漫徒勞?!鼻宄强罩癜l(fā)展的鼎盛時期,風靡城鄉(xiāng)。抖空竹運動集娛樂、健身、技巧、靈活、競技、表演、休閑于一體。抖動時姿勢多變,使繩索翻花,可做出“過橋”“對扔”“串繞”“搶高”等動作。抖空竹的技巧頗多,有“仙人跳…‘雞上架”“放捻轉”“滿天飛”等。抖空竹是我國漢族民間傳統(tǒng)的雜藝游戲活動,流行全國各地。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文化部認定,抖空竹項目被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都市校園空竹運動始于2008年,經過10余年的推廣和普及,目前已發(fā)展成了近200所學校,10萬余名學生及老師參與練習和比賽的、知名度很高的運動項目。從2016年起,由成都市體育局、成都市教育局主辦的成都市中小學生及教師校園空竹大賽已經成為成都市中小學校每年固定開展的賽事,為更多學校和師生展示空竹運動的水平搭建了舞臺,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新的體育課程標準已將民族體育項目列入體育課的選修內容,因此,對空竹的技巧進行提煉、創(chuàng)新,對教學經驗進行總結,使其作為一種資源進入體育課堂,既可以鍛煉學生體格,提高身體素質,又可以將傳統(tǒng)項目傳承下去,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責任感的好機會。我校自建校以來,積極開展空竹運動,將空竹運動引進課堂,在低段體育教學課程中每周安排一節(jié)“空竹課”,中、高段體育教學中每期一個單元的空竹教學內容,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進一步傳承。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化,本著“開發(fā)校本資源、深化校本研究”的精神,體育組老師將民族體育項目“抖空竹”作為校本課程內容進行開發(fā),編寫了這本適合我校實際情況的空竹校本教材,用于指導空竹運動的教學及訓練,并以此做好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抖空竹特色文化工作,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抖空竹能手,更好地營造抖空竹特色建設的氛圍,積極進行學校特色文化建設,提升學校特色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