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四川大學國家重點基地俗文化研究所主編的“中國俗文化研究大系”中的“俗語言叢書”之一,進行俗語言詞匯研究,搜集六朝以來歷代筆記小說中有待關注的俗語詞5366條,并采用語義場的思路,據人本中心的原則,把這些詞按意義分為名物、行為和性狀三個方面,每個方面再分若干層次逐一展示。 語言的使用反映了人們生理、職業(yè)、興趣愛好、社會身份和文化教養(yǎng)等方面的差異。同一社會的人們形成不同的交際群體,有相應的群體用語,導致詞匯的群體性。詞匯的交際群體特性又進一步反映在文獻中。筆記小說有明顯的俚俗色彩,一些很少出現(xiàn)在專門或正式文獻中的詞匯,可能呈現(xiàn)在筆記小說中,因而筆記小說是漢語史詞匯歷史描寫的重要語料來源,是歷史詞匯調查的重要對象。 詞匯描寫涉及大量詞語順序的安排,有音序、形序等分類手法,或按詞性分類。按意義分類,目前尚無公認的規(guī)則,分歧頗多。本研究認為詞匯的意義來自人們對客觀事實的理解,因此關鍵并不在事實出現(xiàn)的先后,而在人類對客觀事實的了解?;诖耍狙芯苛⒆闳吮驹瓌t,按先具體后抽象、先自身后外物、先近處后遠方、先表面后內涵、先顯著后細微的順序,建構以名物、行為和性狀為主要脈絡的整體詞匯意義分類框架,對所描述的歷代筆記小說中的詞匯成分做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