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底村位于高黎貢山東面,怒江西岸。自設立赤恒底傈僳族調查點以來,整個村落都納入云南大學的視野,納入中國乃至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研究視野,成為“實驗民族志”演系列中的重要參與者。 此次呈現的村民日志,既有作者自己與家庭私生活的記錄,但更多的是對整個村落內外的整體描述。內容包括村民日常生產生活、人生禮儀、宗教信仰、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及其現代變遷。 一是通過三位村民的記錄,看到了一個村落的生產生活全貌。特別是因村民視角描述其生產生活的現代變遷,在視角、材料選擇、文字書寫、道德評判等發(fā)明有別于學者撰寫的村落民族志,并可以與后者進行對話。二是從具體事例、項目生動透視出國家力量對于邊疆少數民族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遷的主要動力作用,可以為政府未來實施更有因地制宜項目提供實地經驗與參考。 三是從人類學、宗教學與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多維視角回溯傈僳族從信“尼”到信上帝的宗教信仰變遷歷史反思,以及政府今后為邊疆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變遷研究與實施可操作性強的民族宗教政策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與材料。 四是討論基督教本土化實踐過程中的文化層壘——傈僳文化、漢文化及其動因,從而反思基督教文化與傈僳文化、漢文化等多元文化和諧并存的內在邏輯。 五是三個作者的文字與影響記錄中不乏對于政府各種扶貧政策的歌頌、感恩,體現出邊疆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感在扶貧攻堅項目的推進、落實中更加得到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