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美學多元復雜的中國現當代美學

多元復雜的中國現當代美學

多元復雜的中國現當代美學

定 價:¥68.00

作 者: 唐善林 著
出版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05239298 出版時間: 2021-04-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295 字數:  

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美學的歷史發(fā)展是多元的,本書從四個方面深入淺出地探討了中國當代美學的發(fā)展問題。其一,作者從審美、啟蒙、革命多元互動的角度來揭示中國現當代美學發(fā)展的多元復雜性;其二,作者從心本、情本、生命本體、身體本體、生活本體等多重本體角度來發(fā)掘中國現當代美學所蘊有的豐富哲理內涵;其三,作者從美學家們生活的社會歷史語境及其思想資源轉化的角度來進行了具體深入的文化探源;其四,作者還對中國當代文藝及學術現象進行了文化考察和反思。總之,在問題史的思維理路下,本書作者力爭從多角度、多層面來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國現當代美學發(fā)展的復雜性。

作者簡介

  唐善林(1972一 ),男,湖南永州人,貴州師范大學美育研究中心主任,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藝美學方向博士生導師,貴州省美學學會副會長,貴州民革中山書畫院成員。從事研究以來,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40多篇,榮獲省部級獎3項,主持完成包括國家及省社科基金項目5項,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美學、書畫理論和當代審美文化。

圖書目錄

中國現代美學建構內蘊的多元性
一 審美內蘊:藝術的審美獨立與生命本體價值
二 啟蒙內蘊:藝術塑造健全的現代人格
三 革命內涵:藝術的社會政治功利性
從“情趣”到“情象”
——20世紀中國美學審美藝術本體論之現代建構(一)
一 梁啟超的“情趣”論工
二 蔡元培的“情育”論工
三 朱光潛的“情象”論
從“意志解脫”到“心理本體”
——20世紀中國美學審美藝術本體論之現代建構(二)
一 王國維的“意志解脫”論
二 宗白華的“生命本體”論
三 李澤厚的“心理本體”論
“生命的律動”
——宗白華“六法”繪畫美學思想探微
一 “六法”之首:“氣韻生動”的詮釋
二 其他五法內涵的詮釋5l
三 “六法”繪畫美學思想的文化成因
“風格進化”論
——滕固美術史觀及其文化探源
一 “風格進化論”的內涵
二 “風格進化論”的文化源淵
鄧以蟄:一個被忽視的中國現代美學家和美術史家
一 鄧以蟄美學被忽視的研究狀況
二 鄧以蟄美學可開掘的學術空間
從“光線顏色”到“意境氣韻”
一一鄧以蟄“心本”美學思想的發(fā)展和形成
一 萌芽:由“光線顏色”到“情感生命”( —1924年)
二 發(fā)展:由“情感生命”到“胸襟心意”(1925—1934)
三 成熟:“美在意境”與“氣韻生動”(1935— )
“心本”:鄧以蟄美學命名的一種嘗試
一 “心本”的提出
二 “心本”的“人心”內涵
三 “心本”的“道心”內涵
四 “心本”的文化淵源
“辯證心本論”
——鄧以蟄美術史觀及其文化探源
一 “辯證心本論”美術史觀的內涵
二 “辯證心本論”美術史觀的文化源淵
宗白華與鄧以蟄“書畫同源”觀探論
一 “生命之書”與“字生于畫”
二 “筆墨之舞”與“筆畫通心”
三 差異中匯通
“六法”之詮
——宗白華與鄧以蟄繪畫美學思想之比較
一 宗白華對“氣韻生動”的詮釋
二 鄧以蟄對“氣韻生動”的詮釋
三 宗白華與鄧以蟄對其他五法的詮釋
四 宗白華與鄧以蟄“六法”之詮的差異及成因
“情感生命”與“心靈自我”
——宗白華與鄧以蟄書法美學思想之比較
一 “情感生命”與“心靈自我”的書法意境
二 “情景交融”與“心手相應”的書法形式
啟蒙革命審美
——魯迅美學多元性內涵及其文化探源
一 科學、情感與批判的啟蒙內涵
二 戰(zhàn)斗、工具與階級的革命內涵
三 “自我悖論”與“中間物”的審美內涵
四 多元性內涵的文化淵源
問題與反思
——李澤厚實踐美學初創(chuàng)及其文化內蘊探論
一 問題:何謂“美感”“美”和“自然美”?
二 反思:權力話語的折射
“三個階段。三重本體”
——論李澤厚實踐美學思想歷史發(fā)展的復雜性
一 李澤厚實踐美學的初創(chuàng)
二 李澤厚實踐美學的奠基
三 李澤厚實踐美學的完善
試論藝術審美價值限度的轉向
一 何謂藝術審美價值?
二 藝術審美價值限度的轉變及成因
關于文藝美學學科定位的思考
一 文藝美學學科定位的歷史及其困難的原因
二 文藝美學學科建設的幾點建議
建構“詩性身體”的身體美學
——王小波《黃金時代》中“身體問題”的啟示
一 規(guī)訓的身體:身體的道德認同
二 反抗的身體:欲望的肉體對權力話語的顛覆
三 詩性的身體:欲與愛的交融
“微時代”審美及其文化反思
一 “微時代”審美的即時便捷性
二 “微時代”審美的多元互動性
三 “微時代”審美的草根自由性
四 “微時代”審美的淺表碎微性
五 “逃”與“忘”的“微時代”審美反思
“生活論美學”話題緣起語境及其價值取向
一 “生活論美學”話題的緣起語境
二 “生活論美學”話題的價值取向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