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編者按:今年7月29日,是鄧稼先同志逝世7周年。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的這篇文章,是一位科學家寫的科學家評傳。楊先生和鄧稼先同志是中學同學、大學同學,在美留學期間又是同學。他自己說是“50年的友誼,親如兄弟”。這方面的情節(jié),其他報刊介紹過。此文珍貴處是楊先生從科技發(fā)展史的高度,將同他有長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國、美國兩位原子彈設計的領導人做了對比評述,既高且深,又親切可讀。從楊振寧教授的回憶文章,可以進一步了解鄧稼先同志的才能、風格、思想和為人。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100年以前,甲午戰(zhàn)爭和八國聯軍的時代,恐怕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黑暗、悲慘的時代,只舉1898年為例:德國強占山東膠州灣,“租借”99年。俄國強占遼寧旅順大連,“租借”25年。法國強占廣東廣州灣,“租借”99年。英國強占山東威海衛(wèi)與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那是任人宰割的時代,是有亡國滅種的危險的時代。今天,一個世紀以后,中國人站起來了。這是千千萬萬人努力的結果,是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20世紀人類歷史上可能是重要的、影響深遠的巨大轉變。對這巨大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