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初版序…………………………………………………………李景林 (1)
導論 ……………………………………………………………………(1)
一問題的提出 …………………………………………………(1)
二線索與脈絡 …………………………………………………(7)
章問題的緣起 …………………………………………………(9)
節(jié)曾點、氣象與 “曾點氣象冶 ……………………………(9)
第二節(jié)“曾點氣象冶問題的興起 ………………………………(20)
第三節(jié)宋儒 “曾點氣象論冶的演變及其精神 …………………(34)
一朱子前 “曾點氣象論冶的演變 ……………………………(34)
二宋儒論 “曾點氣象冶的精神 ………………………………(59)
第二章朱子論 “曾點氣象冶考 ———以《文集》為中心 …………………………………………(67)
節(jié)朱子 “早年冶思想發(fā)展概述 ……………………………(69)
一無所不學階段 ………………………………………………(70)
二從學延平階段 ………………………………………………(75)
三中和之悟階段 ………………………………………………(86)
第二節(jié)朱子 “早年冶思想發(fā)展與其論 “曾點氣象冶的關系 ……………………………………………………(98)
第三節(jié)朱子在《論語集注》初稿成書之際對 “曾點氣象冶的討論 ……………………………………………(104)
一約在《論語集注》成書前朱子論 “曾點氣象冶的書信研究 …………………………………………………(105)
二朱子在《論語集注》初稿成書之際的 “曾點
朱子論 “曾點氣象冶研究
氣象論冶 ……………………………………………………(113)
第四節(jié)朱子對《論語集注》“曾點言志冶節(jié)的修
改———兼從一個新的視角看朱陸異同 …………………(128)
一朱陸異同概說 ………………………………………………(129)
二 1186年朱子論 “曾點氣象冶書信研究 ……………………(138)
三 1196年朱子論 “曾點氣象冶書信研究 ……………………(140)
四 1197年朱子論 “曾點氣象冶書信研究 ……………………(156)
五 1198年朱子論 “曾點氣象冶書信研究 ……………………(167)
六 1199年朱子論 “曾點氣象冶書信研究 ……………………(168)
七朱子論《論語集注》“曾點言志冶節(jié)的精神 ……………(169)
附錄朱子論 “曾點氣象冶的其他書信研究 …………………(172)
第五節(jié)朱子在《論語集注》定稿中對 “曾點氣象冶的討論 ………………………………………………………(175)
一定稿研究 ……………………………………………………(176)
二朱子 “易簀之嘆冶考 ………………………………………(183)
第三章朱子 “曾點氣象論冶研究 ———以《朱子語類》為中心 ……………………………………(186)
節(jié)朱子 “曾點氣象論冶的基本精神 ………………………(186)
一推尊曾點之能見大本 ………………………………………(186)
二推尊曾點之胸次 ……………………………………………(190)
三大力強調理欲之辨 …………………………………………(197)
四強調工夫與氣象緊密相連 …………………………………(201)
五批評 “曾點氣象冶虛的一面 ………………………………(202)
六基于 “曾點氣象冶指示為學之序 …………………………(205)
第二節(jié)朱子對與 “曾點氣象冶相關之 “氣象冶的評論 ………(206)
一曾點與子路 …………………………………………………(207)
二曾點與曾參 …………………………………………………(208)
三曾點與顏回 …………………………………………………(209)
四曾點與漆雕開 ………………………………………………(210)
五曾點與莊子、邵雍 …………………………………………(212)
六曾點與謝良佐 ……………………………………………… (213)
目錄3
七曾點 ———朱子心中的圣人氣象 ……………………………(214)
八曾點與朱子氣象 ……………………………………………(218)
第三節(jié)一個典型個案研究 ………………………………………(221)
第四章朱子論 “曾點氣象冶的評價及影響 ………………………(233)
節(jié)強調有無、虛實之辨 ……………………………………(233)
第二節(jié)強調儒學與佛老之辨 ……………………………………(239)
第三節(jié)強調現實批判精神 ………………………………………(253)
第四節(jié)朱子 “曾點氣象論冶的影響 ……………………………(255)
結論朱子論 “曾點氣象冶的定性與定位 …………………………(285)
參考文獻 ………………………………………………………………(293)
后記 ……………………………………………………………………(299)
再版后記 ………………………………………………………………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