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為本土建構的、有限卻收放自如的人權
人權:政治的而非神學的
“人權”
本書概覽
第一部分 俗世的規(guī)范:地方性而非普遍性
第一章 人權:政治的而非神學的
相互競爭的人權路徑:區(qū)別于神學給予的社會建構
反對人權神學方法的論據
政治的而非神學的人權
社會建構的人權作為一種能動性政治
第二章 人權:政治的而非形而上學的
形而上學人格論的自然主義替代
作為政治成就的尊嚴(形而上學尊嚴論的替代)
通過差異實現社會整合(形而上學同一論的替代)
兩種政治潛力
第三章 從本土規(guī)范中生成普遍的人權
排他主義:濃厚的與稀薄的
本土規(guī)范的批判性能力
本土的自我呈現:反對帝國主義
第二部分 作為社會建構的人權的現實理論資源
第四章 文化資源:個體作為人權的劇作者
自我肯定
自我賦權的特性
相互承認的領域
自我賦權籌劃的局限
第五章 神經生物學資源:情感和天然的利他主義
人性是生物性的,而非形而上學的或神學的
通過社會結構和人格結構鼓勵利他主義
理性和情感的交織
通過利他主義的虛擬血緣關系來擁抱基于情感的人權
人權事業(yè)與情感相關的目標
在支持人權的過程中運用情感是否必然具有操控性?
第三部分 促進人權思想的現實手段
第六章 將人權轉譯為本土文化語匯
人權本土化改變了當地文化
不排除地方“真實性”和“合法性”的人權本土化
人權本土化與當地文化:共鳴與挑戰(zhàn)
本土層面經由“雙重意識”的轉化
“雙重意識”與角色的雙重性:外部仲裁者與本土參與者
令人不安的雙重性:文化的完整性和人權
文化本土重塑和轉譯路徑的局限性
第七章 經由認知重構促進人權
反對文化的本質主義方法
與規(guī)范層面有別的文化認知
使人權內在于群體的自我理解
作為認知共同體的人權和作為學習過程的認知共同體
人權作為社會制度層面的學習過程
認知重構
第四部分 人權的未來式:人類本性與重構的政治共同體
第八章 作為文化選擇并經由人類本性的人權
“第二天性”:作為文化選擇的人性
作為文化選擇的人性:人權而不是自然的復魅
針對出生之前的生命的文化選擇
第九章 人權國家
人權只存在于政治共同體之中
是人權的政治共同體而不是民族國家
解決“擁有權利的權利”的難題:民族國家的另一種選擇
民族國家的未來式:人權國家
通過個體自主權的“稀薄的規(guī)范”來保障人權
結語 作為社會建構之人權的得與失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