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中國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叢書”第1輯出版至今,已經8年過去了。這8年來,“營造技藝及其傳承保護”已然成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及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熱門話題,相關的課題研究、學術論壇高倍聚焦于此,表明了營造技藝的學術性和當代性價值。不惟如此,“營造”一詞自1930年中國營造學社創(chuàng)立以來,重又為社會各界廣泛認知和接受,成為人們了解傳統(tǒng)建筑的一種新的視角,或可以說多了一把開啟中國建筑文化之門的鑰匙。研究營造技藝的意義是多方面的:一是深化和拓展了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的領域;二是豐富和充實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三是在全國范圍內,特別是在民間,向廣大民眾普及了對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的認知。正是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們對一些已有的認知也在逐漸深入和更新。比如真實性問題,每一種非遺都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存在,是一種生命過程,這是非遺原真性的核心內涵,即它是活著的生命體,而不是標本。這與物質形態(tài)的真實性有所不同,其真實與否是活態(tài)非遺真?zhèn)蔚呐袛鄻藴省W鳛槲奈锏囊蛔ㄖ?,我們關注的是物態(tài)本身,包括它的材料、造型等,可能還會延伸到它的建造歷史,它甚至可以引導我們穿越到初建或改建時的那個年代;而作為非遺的技藝,建筑物只是一個符號,我們要揭示的是建造技藝延續(xù)至今所包含的人類文明和人類智慧,它在我們當今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讓我們既感受到人類文明的涓涓流淌,又體驗到人類生活的豐富多樣。我們現在在古建筑物質形態(tài)保護方面,對原真性保護雖然原則上也強調使用原材料、原工具、原工藝進行修繕,然而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引入和普及,傳統(tǒng)技藝本身已然成為保持文化遺產真實性的必要條件和要素,成為被保護的直接對象。對技藝的非物質保護,首先就是強調其原真性需要得到保護,技藝的原真性就是有序傳承的技術、做法、工藝、技巧。作為被保護對象,它們不應被隨意改變。如同文物建筑不得被任意破壞或改動一樣,作為非物質的載體,物質性的作品、成品、半成品、工具等都是展示技藝的要件,它們同時承載著識別技藝和展示技藝的功能,不應人為刻意掩蓋或模糊技藝的真實呈現。所謂修飾一新、整舊如舊的做法,嚴格意義上說都不符合真實性原則。《中國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叢書》第二輯精選了能夠展示中國建筑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的10個傳統(tǒng)營造技藝項目,系統(tǒng)整理和記錄了這些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吨袊鴤鹘y(tǒng)建筑營造技藝叢書》第二輯每個項目一個分冊。各分冊根據營造技藝的特點,介紹其歷史、形制、結構、做法、工序、相關文化習俗、傳承等內容。《中國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叢書》第二輯可為傳統(tǒng)建筑的保護和修繕提供技術依據,對相關地區(qū)文化的形成給予建筑層面的詮釋,旨在深化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研究,促進傳統(tǒng)營造技藝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