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確定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保障了農民耕地數量和質量均等,但也導致了耕地細碎化。30年來,我國耕地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技術要素等發(fā)生了巨大進步,而細碎化已遠遠不能適應生產方式的變化,導致耕地利用的生產成本不斷增加、效率低下,嚴重制約產量進一步提高。當前,國家推進的農田建設很少開展權屬調整來解決細碎化問題,農民地塊歸并等集中連片措施卻又缺乏政策支持。因此,迫切需要研究農民權屬調整實踐與國家農田建設相結合的理論、模式和路徑,以解決耕地細碎化問題。圍繞上述科學問題和實踐需求,本書以系統論和人地關系理論為指導,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與自下而上(BOT-TOM-UP)相結合的方法,從耕地細碎化問題出發(fā),構建基于細碎化的耕地利用系統空間重組理論框架;定量刻畫全國和一級生態(tài)區(qū)耕地細碎化空間特征;分析我國耕地細碎化與耕地利用系統要素的時空特征及其耦合協調度演化趨勢;提出克服細碎化的耕地利用系統空間重組優(yōu)化模式,并對各模式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基于宏觀耕地資源稟賦與微觀耕地利用特征,提出空間重組模式在全國的推廣實現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