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孺先生(1911-1994)是著名歷史學家,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領域,是繼陳寅恪之后公認的祭酒。唐先生生于江蘇蘇州吳江平望鎮(zhèn),祖母和母親都是今浙江湖州南潯人,從舅乃近代著名藏書家、刻書家劉承干,嘉業(yè)堂藏書樓主人?;貞涗浻洈⒘四蠞☆櫋⒅臁?、張、龐、邢(南潯四象)、邱、梅、蔣,以及吳江殷氏、凌氏,嘉興王氏等望族的興衰史,涉及劉承干、張石銘、張靜江、龐元濟、蔣汝藻、殷兆鏞、王欣夫等眾多政治文化名人,并記敘了南潯與平望的園林、寺廟、學校、方言、風俗、米業(yè)、戲曲電影等,尤致意于人物、文化等隨家國命運的沉浮。唐先生1942年從上海赴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1944年從藍田赴四川樂山武漢大學,回憶錄詳細記述了入湘、入蜀的一路經歷、見聞,以及與諸多學者的交往,如呂思勉、錢基博、馬宗霍、吳其昌、鐘泰、李劍農、彭鐸、蔣禮鴻、朱東潤、王仲犖、黃焯,等等。另如治魏晉南朝隋唐經濟,乃受李劍農的啟迪,在重慶初次與王仲犖相識,錢鐘書《圍城》中的“三閭大學”等,均在回憶錄中述及。唐先生晚年右眼失明,左眼視力經矯正亦僅0.2度,在學生的協(xié)助下完成《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后,開始奮筆獨力撰寫回憶錄,雖僅至入蜀而止,但內容生動豐富,文筆簡凈,以史家的眼光,呈現了近代江南大族隨家國命運沉浮和江南人文民俗變遷的一幅長卷,同時也是抗戰(zhàn)時期學人輾轉播遷、孜孜不懈為文化存亡繼絕的社會縮影。唐先生由于視力所限,手稿極其難識,王素先生做了細致的整理和簡注,使這份珍貴文獻得以粲然可讀。此次出版,并將唐先生全文手稿影印,以與天下讀者共參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