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成中英)
導言 保留一份蘊藉豐富的生命懷想
章 《孟子》人性論省察
節(jié) 省察前緣與動機
第二節(jié) 當代孟學研究代表
一 港臺新儒家代表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
二 唐、牟、徐后研究孟學的牟氏代表弟子
三 臺灣其他孟學研究代表
四 大陸孟學研究代表
五 漢學界研究代表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
第四節(jié) 省察范圍限制
第二章 當代孟子學詮釋的爭議問題
節(jié) 關于“心”“性”“天”“命”的文獻解讀
一 “盡心”文獻的理解
二 “知性”文獻的認識
三 “知天”文獻的剖析
四 “立命”文獻的領悟
第二節(jié) 勞思光“德性我”的肯認
一 萬物皆備于我的心性
二 客觀限制觀念的天命
第三節(jié) 牟宗三“道德主體”的建構
一 本心性體的啟迪締創(chuàng)
二 貞定的天與框限的命
第四節(jié) 即命立義以彰其心性天
一 勞思光對心、性、天、命的反省
二 牟宗三對心、性、天、命的檢討
第三章 葛瑞漢的《孟子》詮釋
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文獻的依據
一 《呂氏春秋》及《左傳》之論述概念
二 楊朱的“全性保真”和子華子的“全生為上”之淵源脈絡
三 諸說理論預設的重衡
第三節(jié) 詮釋的重點
一 生命進程之圣人與我同類的詮釋危機
二 對心、性、天、命諸概念之因應及其局限
三 葛瑞漢對《孟子》“性”的善與不善之詮釋
第四節(jié) 批判和反省
一 關于“人特有的生命進程”之評述
二 本質主義的窠臼
第五節(jié) 承西啟東的立論梳理
第四章 華靄仁的《孟子》詮釋
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詮釋的重點
一 華靄仁對《孟子》中“性”的詮釋
二 華靄仁對《孟子》性的善與不善之詮釋
第三節(jié) 批判和反省
一 生物學意義還是文化學意義
二 普遍性還是特殊性
三 本質主義還是存在主義的詮釋進路
第四節(jié) 承前啟后的價值廓清
第五章 安樂哲的《孟子》詮釋
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詮釋的重點
一 生命的進程
二 安樂哲對《孟子》中“性”的詮釋
第三節(jié) 批判和反省
一 生物學意義還是文化學意義
二 普遍性還是特殊性
三 本質主義還是存在哲學
第四節(jié) 繼往開來的新構厘定
第六章 義命之歷史律動以言心、性、天
節(jié) 關于心的能動性和命的動態(tài)義
第二節(jié) 關于善性源自天賦的斷定
第三節(jié) 關于善性有其先天善端的肯定
第四節(jié) 心、性、天、命之意義無盡藏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