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和《悲慘世界》兩部杰作,差不多是在同一個時期開始構思的。但是,《悲慘世界》從醞釀到出版,延宕三十余年。而《巴黎圣母院》的創(chuàng)作雖小有波折,時逢“七月革命”,小說的研究材料和筆記全部散失,但雨果只用了5個月時間,一氣呵成,顯示出了他的天才與勤奮。雨果以其浪漫主義詩人的才情和文學創(chuàng)新者的胸懷,偏愛宏偉和壯麗,而巴黎圣母院又恰恰是一座巍峨壯美的建筑,兩者自然一拍即合。雨果打算寫一部氣勢宏偉的歷史小說,一開始醞釀,就決定以這座大教堂為中心,講述一段奇異的故事。在雨果的筆下,巴黎圣母院絕不是一個完備的、定型并能歸類的建筑:它不再是羅曼式的,但還不是哥特式教堂,因而成為集萬形于一身的神奇之體,成為令人景仰的科學和藝術的豐碑。1831年,《巴黎圣母院》一經出版,它又成為文學的豐碑了。于是,這座大教堂和這部小說就聯結在一起,兩座豐碑并肩而立,再也分不開了。有了這部小說,巴黎圣母院在城心島上亭亭玉立,儀態(tài)萬方,不僅多了幾分風采,還增添了一顆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