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2)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中正式提出的,兩者關系十分密切,以物質和非物質兩種形態(tài)共同構成人類文化遺產。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發(fā)展蒸蒸日上,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隨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中國完成了從探索性的初步參與到取得豐富經驗成果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前往文化遺產積淀深厚的省份開展考察調研并就文化遺產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黨的十九大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作為黨和國家的重要戰(zhàn)略成為增強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與凝聚力、推動當代中國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截至2021年7月,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6項,人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42項,兩者數量均居世界首位,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深入人心,在保護、管理、監(jiān)測、展示等方面積累了令人矚目的中國經驗,相關的學術研究伴隨著中國經驗的積累更是收獲了豐碩的成果。在中國知網以“文化遺產”為主題在總庫進行搜索,可查到1990年至今的171741條結果,涉及學術期刊、學位論文、學術輯刊、特色會議、報紙、圖書、標準等。①梳理進入21世紀以來的研究成果可以發(fā)現,既有立足本國放眼世界全景掃描式的探究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制度、法規(guī)等的宏觀論述,也有從學科內部和我國遺產保護實踐出發(fā)細部觀照式的思考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模式、路徑等的微觀分析。本文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概論基本內容,考察熱點難點,提煉論述精髓,思考發(fā)展趨勢,簡明扼要地勾勒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相關研究的整體面貌,推動下一階段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究和實踐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