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內科學1型糖尿病楊濤2022觀點

1型糖尿病楊濤2022觀點

1型糖尿病楊濤2022觀點

定 價:¥98.00

作 者: 楊濤 著
出版社: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有限公司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18985357 出版時間: 2021-12-01 包裝:
開本: 16開 頁數: 字數:  

內容簡介

  糖尿病是當前威脅全球人類健康重要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1型糖尿?。╰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占糖尿病患者的5%~10%。由于胰島素絕對缺乏及多種病理狀態(tài)存在,相較于其他類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難度大,預后相對較差。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自1950年起1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逐步上升,在過去30年間全球范圍內平均每年增長3%~4%。我國1型糖尿病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較快上升趨勢。以0~14歲的兒童為例,1984—1994年發(fā)病率為0.51/10萬人年,2010—2013年為1.93/10萬人年,發(fā)病率增加了3.8倍。 雖然中國T1DM的發(fā)病率較西方國家低,但由于人口基數龐大及發(fā)病率逐年增加,我國T1DM患者累積數量依然巨大,已成為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中國1型糖尿病發(fā)病年齡分布情況表明,10~14歲年齡組發(fā)病率達到高峰(2.68/10萬人年),而成人發(fā)病的T1DM由于確診難度大,難以得出確切發(fā)病率的數據,使得其常常被低估。 相較于發(fā)達國家,我國1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結局不甚樂觀。多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提示,我國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率低、急慢性并發(fā)癥發(fā)病率高、生存年限短。因此,迫切需要廣大醫(yī)務工作者提高對1型糖尿病的重視。 楊濤教授團隊從事1型糖尿病研究凡二十年,潛精積思,積銖累寸,在1型糖尿病領域有所建樹,在該領域取得了多項國內外認可的科研成就,成績卓著。本書由楊濤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整合國內、國際新的臨床和科研證據,將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現(xiàn)狀、基礎研究及臨床診治新進展匯集歸納,并融匯楊濤教授及其團隊精辟獨到的觀點及他們研究的科學結論。文筆流暢、內容充實,觀點鮮明,科學性強,引人入勝。在拜讀本書后,我深感受益匪淺。在此推薦給大家,希望本書出版能夠幫助科研和臨床工作者加深對 1型糖尿病的理解和認知,開展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推動我國1型糖尿病臨床及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全面改善我國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現(xiàn)狀。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duction 楊濤,博士,主任醫(yī)師,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F(xiàn)任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江蘇省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現(xiàn)為國際自身免疫糖尿病學會委員、國際胰腺和胰島移植協(xié)會委員、中華醫(y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常務委員、免疫內分泌學組組長、中國老年醫(yī)學學會內分泌代謝分會副會長、老年胰島代謝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醫(y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江蘇省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健康與衛(wèi)生委員會委員,擔任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高等學校五年制本科教材《內科學(第9版)》編委、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高等學校成人教育專升本《內科學(第4版)》主編、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副主編、《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中華糖尿病雜志》編委。主要研究方向為胰島功能障礙與胰島免疫損傷,2003—2006年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Barbara Davis糖尿病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持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3項、“973”前期研究計劃 1項,以通訊作者身份發(fā)表被SCI收錄論文70余篇。

圖書目錄

目錄
1型糖尿病流行病學
1. 1型糖尿病發(fā)病率逐年增長
2. T1DM可見于各個年齡段,但青少年、兒童多見,成人相對少見
3. T1DM的發(fā)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存在很大地域差異
4. T1DM存在家族聚集的特點

1型糖尿病的環(huán)境觸發(fā)因素
5. T1DM的發(fā)生是遺傳易感個體在某些環(huán)境因素的觸發(fā)下啟動自身免疫的進程

1型糖尿病的分子遺傳學
6. T1DM是一種復雜的多基因遺傳病,受多個基因相互疊加的影響
7. 全基因組關聯(lián)研究能顯著提高致病基因檢出力度,針對中國人群的全基因組關聯(lián)研究是T1DM精準防治的關鍵
8. 隊列研究有助于了解遺傳因素在T1DM不同病程階段的作用

HLA區(qū)域基因與1型糖尿病的相關性
9. HLA是T1DM最重要的遺傳易感性基因,其多態(tài)性主要存在于編碼形成抗原結合溝槽的區(qū)域
10. HLADQ和HLADR是T1DM最主要的遺傳標記,與易感性、保護性呈強相關
11. DRB1DQA1DQB1單倍型的易感風險由DRB1和DQB1等位基因的具體組合決定
12. DR3/DR4雜合子的特定組合顯著增加T1DM的發(fā)病風險
13. HLADPB1多態(tài)性能夠影響T1DM發(fā)病風險
14. HLAⅡ類基因影響胰島自身免疫的發(fā)展,血清轉化與HLADR或HLADQ基因型呈強相關
15. HLAⅠ類等位基因與T1DM發(fā)病顯著相關,參與影響胰島自身免疫損傷的速率
16. 中國人群HLA區(qū)域等位基因與高加索人群存在差異

非HLA區(qū)域基因與1型糖尿病的相關性
17. 近60種非HLA區(qū)域基因多態(tài)性與T1DM發(fā)病風險相關,大多數位點風險比在1.1~1.3
18. INS影響機體對胰島素的免疫耐受,參與胰島自身免疫發(fā)展、加速胰島細胞損傷
19. PTPN22基因多態(tài)性是胰島自身免疫及T1DM的預測指標
20. IFIH1基因多態(tài)性可能與腸道病毒感染存在交互作用,影響胰島自身免疫和(或)糖尿病的進展
21. ERBB3表達在免疫細胞和胰島β細胞,參與調控胰島自身免疫反應及胰島β細胞凋亡
22. 中國人群非HLA區(qū)域易感位點與高加索人群存在差異,T1DM遺傳風險負荷較低


1型糖尿病的細胞免疫發(fā)病機制
23. 自身反應性CD4+T細胞是T1DM發(fā)病的關鍵,充當著細胞免疫攻擊的組織者
24. CD8+T淋巴細胞為直接破壞胰島β細胞的主要細胞
25. T1DM的免疫進展中存在其他細胞的協(xié)同參與

1型糖尿病的體液免疫發(fā)病機制
26. B淋巴細胞在T1DM中發(fā)揮雙重的作用
27. Tfh作為體液免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T1DM的發(fā)病機制
28. T1DM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種胰島相關抗體,具有很高的預測價值
29. T1DM可以是自身免疫性多內分泌腺綜合征的組成部分

1型糖尿病發(fā)病機制的新理論和新觀點
30.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參與T1DM免疫調節(jié),菌群移植是可期待的免疫治療新方式
31. 表觀遺傳學參與T1DM的發(fā)生發(fā)展
32. 胰島素抵抗可能是了解T1DM發(fā)病機制的新思路

1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1型糖尿病預測的時機與策略
33. 對T1DM高風險者的早期識別有利于提高疾病的早期篩查率、早期診斷率與早期治療率
34. T1DM患者一級親屬是疾病篩查和隨訪的重點人群
35. 易感基因是胰島β細胞自身免疫的初級危險因素
36. HLA基因聯(lián)合非HLA位點建立T1DM預測模型:預測1型糖尿病發(fā)病風險更優(yōu)
37. 中國人群T1DM風險預測模型:遺傳風險評分越高,自身免疫嚴重程度越重
38. 利用影像學手段無創(chuàng)性觀察胰島局部炎癥,有利于疾病早期發(fā)現(xiàn)
39. 針對已知胰島抗原進行T細胞檢測,可在發(fā)病前預測疾病風險
40. 胰島自身抗體是胰島β細胞遭受免疫破壞最可靠的生物學標志
41. 評估胰島功能衰竭速度預測疾病進程,監(jiān)測血糖及早發(fā)現(xiàn)糖代謝異常

1型糖尿病胰島自身抗體檢測
42. T1DM易感個體應定期檢測IAA、GADA、IA2A、ZnT8A胰島自身抗體
43. T1DM與抗體的種類、出現(xiàn)時間、性別和HLA基因型相關
44. 多抗體聯(lián)合檢測可顯著提高對T1DM發(fā)病的預測價值
45. 推薦使用國際標準化檢測法進行胰島自身抗體檢測,以確保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并關注陽性抗體的種類、數目、親和力和滴度
46. ECL抗體檢測法具有更高的疾病特異性和檢測敏感性,非放射性特點使其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1型糖尿病的診斷依據與診斷模型
47. 臨床診斷模型為T1DM臨床診斷和鑒別提供參考
48. 采用雙切點提高模型的診斷準確性
49. 臨床診斷模型存在不足之處,需經大樣本驗證及進一步優(yōu)化

經典1型糖尿病臨床特征
50. 經典T1DM發(fā)病年齡較輕
51. 經典T1DM起病急驟,酮癥傾向明顯
52. 經典T1DM起病時仍有殘存胰島功能
53. 經典T1DM微血管并發(fā)癥高發(fā)
54. 經典T1DM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臨床特征
55. 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人群分布特點
56. 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臨床表型與T1DM及T2DM部分重疊
57. 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代謝特征介于T1DM和T2DM之間
58. 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臨床表型以 GADA 滴度依賴性方式變化
59. 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免疫狀態(tài)與抗體滴度相關
60. 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胰島功能介于T1DM與T2DM之間
61. 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急慢性并發(fā)癥情況

暴發(fā)性1型糖尿病臨床特征
62. 暴發(fā)性1型糖尿病多見于成年人
63. 暴發(fā)性1型糖尿病起病急驟、進展迅速
64. 暴發(fā)性1型糖尿病起病時臨床情況危重
65. 暴發(fā)性1型糖尿病起病時伴胰島α細胞功能障礙
66. 暴發(fā)性1型糖尿病合并多臟器功能損害
67. 暴發(fā)性1型糖尿病臨床預后極差

特發(fā)性1型糖尿病臨床特征
68. 特發(fā)性1型糖尿病人群分布特點
69. 特發(fā)性1型糖尿病臨床特征與經典T1DM存在異同
70. 特發(fā)性1型糖尿病分型特點

1型糖尿病胰島素替代治療
71. 中國T1DM患者血糖達標率低
72. 中國T1DM患者急慢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
73. 中國T1DM患者壽命短
74. 國際倡導的“基礎+餐時”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在我國應用率低
75. 規(guī)范中國T1DM胰島素治療的必要性
76. “基礎+餐時”是T1DM患者首選的胰島素治療方案
77. T1DM患者胰島素治療應根據其胰島功能的衰竭程度和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差異,遵循個體化原則

1型糖尿病免疫治療
78. 作為自身免疫性疾病,T1DM尚無確切的根治手段
79. T1DM前期是免疫治療的“黃金窗口期”
80. 選擇合適的人群和恰當的時機,進行多療程多方案的聯(lián)合治療是關鍵
81. 各階段免疫干預治療都會給T1DM患者帶來臨床獲益

1型糖尿病胰島移植
82. 胰島移植歷史與發(fā)展
83. 胰島移植供者與受者選擇評估
84. 胰島分離純化與移植是整個胰島移植中最為關鍵的技術之一
85. 移植術后胰島功能評估
86. 胰島移植現(xiàn)狀及展望

1型糖尿病飲食治療
87. T1DM飲食治療的目的
88. T1DM飲食治療的原則
89. 個體化估算T1DM患者飲食熱量
90. 平衡T1DM患者營養(yǎng)素的供給與分配
91. 靈活的碳水化合物計數與胰島素相匹配

1型糖尿病運動治療
92. 運動治療是T1DM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93. T1DM運動治療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94. T1DM運動治療應遵循個體化和循序漸進的原則
95. T1DM運動治療的營養(yǎng)管理

1型糖尿病血糖監(jiān)測與評估
96. 應用血糖儀進行的自我血糖監(jiān)測是T1DM血糖監(jiān)測的基本形式
97. 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是SMBG有益的補充
98. T1DM患者應定期監(jiān)測糖化血紅蛋白
99. 血糖評估對反映降糖治療的效果及指導治療方案的調整有重要的意義

1型糖尿病心理健康
100. T1DM常見心理問題及特點
101. T1DM糖尿病的心理治療策略

1型糖尿病胰島素注射及注射部位管理
102. 注射治療的教育
103. T1DM注射前評價
104. T1DM注射裝置及注射要點
105. 注射部位皮膚管理

1型糖尿病胰島素泵院內、院外護理
106. 胰島素泵的院內管理
107. 胰島素泵的院外護理

出版者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