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居士(1837—1911)刻成《凈土四經》,標志著金陵刻經處的創(chuàng)立,其刻版印經事業(yè)一直延續(xù)至今;經過歐陽竟無(1871—1943)、呂澂(1896—1989)等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已成為海內外聞名的文化機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雕版印刷技藝”200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陵刻經處不僅是一個出版(雕版、印制、流通)機構,也是一個研究、教育機構,先后創(chuàng)辦“祗洹精舍”和“支那內學院”,培養(yǎng)了一大批佛學研究人才。近現(xiàn)代杰出人物譚嗣同、梁漱溟、熊十力、蒙文通、太虛大師等都曾在此求學,湯用彤、梁啟超、章太炎等都曾到此問學講學,陳三立、蔡元培、沈曾植、趙樸初等社會名流都與此有因緣。本次出版的是《金陵刻經處大事記長編》上冊,以編年體的形式記錄了從1864年楊仁山居士專心研究佛學到1952年“支那內學院”停辦這近九十年的大事。一部金陵刻經處的歷史,同時也是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百年興衰史的一個縮影。再者,本書的出版也為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出版史、思想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