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緒 論
節(jié) 選題的緣起
一、實踐的迫切需求
二、理論探索的需求
第二節(jié) 選題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二、實踐意義
第三節(jié) 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
一、國外相關研究
二、國內相關研究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重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
一、研究方法
二、重點、難點
三、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概述
節(ji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來源解讀
一、庫恩范式思想的演變
二、庫恩關于范式的主要思想
三、對庫恩范式思想的評價
第二節(ji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的內涵解讀
一、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范式”和“范式轉換”表達取向研究的合理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的內涵與基本結構
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相關概念的辨析
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轉換
第三節(jié) 研究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fā)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研究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成熟的標志
二、研究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fā)展的“總綱領”
三、研究取向承續(xù)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四、研究取向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fā)展深化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的發(fā)展與反思
節(ji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的發(fā)展歷程
一、“社會哲學”單一研究取向時期
二、“人學”研究取向突起時期
三、多種研究取向并存時期
第二節(jié) “社會哲學”和“人學”兩種主要研究取向發(fā)展的邏輯必然
一、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fā)展的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深化的要求
第三節(jié) 對“社會哲學”研究取向和“人學”研究取向的評析
一、“社會哲學”研究取向的合理性與局限性
二、“人學”研究取向的合理性與局限性
三、兩種研究取向的難解之題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的轉換
節(ji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轉換的客觀原因
一、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挑戰(zhàn)
二、改革開放對人們價值觀的沖擊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自身的困境
四、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矛盾
第二節(ji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轉換的目的指向
一、實現對“社會哲學”和“人學”兩種研究取向的超越
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黨性和人民性的統(tǒng)一
三、形成社會與個人“互構諧變”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研究取向
第三節(ji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轉換的原則
一、統(tǒng)一性原則
二、現實性原則
三、超越性原則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的新嘗試:
科學實踐觀研究取向
節(jié) 科學實踐觀研究取向的理論淵源
一、實踐觀的濫觴: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實踐觀
二、實踐觀的初態(tài):康德的“自由意志”主體論
三、實踐觀的萌芽:黑格爾的“精神性”能動(勞動)觀
四、實踐觀的雛形: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唯物觀
第二節(jié) 科學實踐觀研究取向的理論特質
一、實踐觀彰顯著人的生命活動特性
二、實踐觀是主體能動性和客觀受動性的統(tǒng)一
三、實踐觀是聯結個人與社會關系的中介
四、實踐觀指向人類自然性和文化性相結合的歷史過程
第三節(jié) 科學實踐觀研究取向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價值意蘊
一、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兩種主要研究取向的揚棄和超越
二、為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提供科學指導
三、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發(fā)展方向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實踐觀研究取向
實現的基本條件
節(jié) 實現的前提:思維方式的轉變
一、關系性思維方式
二、過程性思維方式
三、歷史性思維方式
第二節(jié) 實現的關鍵:構建“學術共同體”
一、“學術共同體”在學科研究取向中的作用
二、“學術共同體”的內涵和主要特征
三、構建科學實踐觀研究取向“學術共同體”
四、科學實踐觀研究取向“學術共同體”構建的環(huán)節(jié)
第三節(jié) 實現的標志:新體系的構建
一、科學實踐觀研究取向下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礎理論
二、科學實踐觀研究取向下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實施理論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