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中國哲學宋明理學新視野(全二冊)

宋明理學新視野(全二冊)

宋明理學新視野(全二冊)

定 價:¥350.00

作 者: 吳震
出版社: 商務(wù)印書館
叢編項: 復旦哲學·中國哲學叢書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100194303 出版時間: 2021-04-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1288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宋明理學向來有“理學”“道學”“新儒學”等不同稱謂,在中國哲學的發(fā)展中占據(jù)承上啟下的歷史地位。本書為2018年“宋明理學國際論壇”會議論集的編選,結(jié)集了七十余位國內(nèi)外學者的精心之作,呈現(xiàn)出中國哲學視域下的理學與儒學、理學與道學、理學與經(jīng)學、理學與心學、理學與氣學乃至中西比較、現(xiàn)代詮釋、東亞儒學等多元互動的學術(shù)主題。宋明理學作為中國哲學研究的一個專業(yè)方向,經(jīng)過近四十年的研究積累以及幾代人的學術(shù)傳承,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作者簡介

  吳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F(xiàn)任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執(zhí)行副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儒學研究會會長、中華日本哲學會常務(wù)理事、國際儒聯(lián)理事暨學術(shù)委員會會員等。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主要著作有:《陽明后學研究》《泰州學派研究》《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儒學思想十論——吳震學術(shù)文集》《朱子思想再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百部經(jīng)典•傳習錄》《孔教運動的觀念想象》等。

圖書目錄

上  冊
篇 道學思潮與經(jīng)典詮釋
朱子《太極解義》的成書過程與文本修訂    陳  來
何為理學
——宋明理學內(nèi)在的哲學取向    楊國榮
宋明理學視域中的朱子學與陽明學    吳  震
宋代的新儒學與理學    李存山
《周易》詮釋路向的演進
——從王弼到程頤、朱熹、王夫之    張學智
唐代儒學復興思潮與經(jīng)學的轉(zhuǎn)型    唐明貴
“四書學”道統(tǒng)論與宋代士大夫主體意識    朱漢民
“主靜立人極”斷章取義源流考論    翟奎鳳
李覯《答黃著作書》 所流露的訊息    胡文豐
論《中庸》對張載理學建構(gòu)的特別影響
——兼論幾個相關(guān)重要問題    林樂昌
再論洛學向心學的轉(zhuǎn)化
——《童溪易傳》對《伊川易傳》的延異    何  俊
德性實踐與德性之知
——論二程經(jīng)學詮釋的轉(zhuǎn)向    徐洪興
論宋代的禮圖學    劉  豐
朱子三禮學體系的形成和價值    殷  慧
楊時《易說》中的政治學    谷繼明
封建制度之原型與張載的構(gòu)思及其政治理想    范立舟
論《大學》古義
——以“格物致知”與“誠意”的詮釋為中心    何益鑫
第二篇  理學建構(gòu)與思想論辯
朱熹的帝王學    〔日〕土田健次郎
聞見與德性
——朱子、陽明“知”論辨析    向世陵
人性與物性之辨
——朱熹思想的內(nèi)在張力與船山的檢討    陳 赟
朱子“求二帝三王之心”《書》學宗旨討論    陳良中
朱子論天地以生物為心    唐文明
朱子學思歷程考察與年譜編寫
——論“朱陸異同論”之學術(shù)史義涵    游騰達
從“公”到“人”
——程朱“以公言仁”的轉(zhuǎn)變    湯元宋
論朱子的心主性情說    張錦枝
因小學之成以進乎大學之始
——淺談朱子之“小學”對于理解其《大學》工夫的意義    郭曉東
“《近思錄》,四子之階梯”說之重思
——以朱子《四書》與《近思錄》的比較為中心    許家星
論朱熹道統(tǒng)論對“道南一脈”的舍棄   王  宇
呂祖謙與張栻的交游以及“東南三賢”之由來    張?zhí)旖?br />跨越千年的“悟”會
——論宋儒楊慈湖對先秦儒家圣人觀的禪學化詮釋    孫海燕
“朱學嫡脈”王柏的理學及其地位    王  錕
“氣服于理”
——許衡理學思想研究    史甄陶
劉基理學思想新論    張宏敏
呂柟的經(jīng)學觀念與解經(jīng)方法略探    陳戰(zhàn)峰
下  冊
第三篇  心學世界與思想轉(zhuǎn)型
作為良知倫理學的“知行合一”論
——以“一念動處便是知亦便是行”為中心    吳  震
論王陽明對朱子學說的批評及其流弊
——以《大學》“至善”概念的詮釋為中心    曾  亦
王陽明良知說的道德動力問題    陳曉杰
陽明龍場悟道的“來龍”與“去脈”    程海霞
王陽明“后定見”辨證
——兼論四句教與致良知之間的關(guān)系    鄧國元
明儒王道與湛若水的論學交往    劉  勇
陽明后學的道德信念與倫理實踐   朱  承
明代甘泉學派的傳承譜系、致思趨向與學術(shù)貢獻    姚才剛  唐心辭
略論王龍溪哲學與佛道思想的本質(zhì)區(qū)別    李丕洋
羅汝芳身心之學的現(xiàn)象學詮釋    劉增光
嶺南王學領(lǐng)袖薛侃思想略論    陳  椰
南中王門的學派構(gòu)成及其思想特征
——陽明學地域化的一個審視角度    孫欽香
耿定向“不容已”說及其衛(wèi)道意識    王  格
胡直的主靜與仁覺    張昭煒
論劉宗周思想的意與知
——從與史孝復的爭論來看    〔日〕早坂俊廣
試論劉宗周的“格物”思想    高海波
由劉蕺山“幽暗意識”看宋明理學研究的不同進路    徐 波
關(guān)于黃宗羲批評羅欽順“天人不一”之檢視與回應(yīng)    蔡家和
氣化、工夫與性善
——黃宗羲《孟子師說》對孟子道德哲學的詮釋    郭美華
“公因反因”說在方以智思想中的地位    張永義
互藏交發(fā)說的困境及出路
——王夫之人心道心思想新探    謝曉東
晚明儒學的宗教化與世俗化轉(zhuǎn)向
——以李二曲為例    王文琦
第四篇  現(xiàn)代詮釋與他山之石
宋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美〕田  浩
見聞之知、德性之知與中國傳統(tǒng)致知之道的嬗變    陳衛(wèi)平
理想類型的美德倫理學家
——朱熹而不是亞里士多德    黃  勇
“反其本而推之”
——朱子對《孟子》“推恩”問題的理解    東方朔
明代儒學演進中的氣學傳統(tǒng)
——以“太虛”詮釋為視角    肖永明  王志華
論《明儒學案》著述性質(zhì)及其現(xiàn)代意義
——以《發(fā)凡》及《序》為中心    陳  暢
“統(tǒng)合孟荀”與重建道統(tǒng)的現(xiàn)代思考
——從牟宗三、李澤厚言“朱熹是荀學”說起    朱鋒剛
從見、聞到心:中國思想史演變的感官邏輯    貢華南
從1958年的《宣言》看港臺新儒家的問題意識    干春松
對于中國文化《宣言》的幾點省思    朱建民
心性之學與當代儒學的世界化
——評《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倪培民
再論程朱、陸王二系的會通    楊祖漢
唐君毅論明代理學    鐘彩鈞
牟宗三心性之學的三個問題意識及其遺留的課題
——《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發(fā)表六十周年而作    楊澤波
愚潭對栗谷理氣心性論的批判與實的哲學    〔韓〕崔英辰
朝鮮時期陽明學的發(fā)展與霞谷鄭齊斗    邢麗菊
晚清經(jīng)學家對宋明理學的理解
——以皮錫瑞《經(jīng)學歷史》及《經(jīng)學歷史》手稿本為中心    井澤耕一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