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部分 實習準備
第1章 實習目的和主要過程 3
1.1 自然地理學實習的目的和意義 3
1.2 實習過程 4
第2章 實習的組織管理 5
2.1 實習準備階段 5
2.1.1 實習動員和安全教育 5
2.1.2 實習后勤安排 6
2.1.3 教師實習工作準備 7
2.1.4 學生實習工作準備 10
2.2 野外工作階段 12
2.2.1 學生的實習記錄與整理 12
2.2.2 教師指導與實習評價 13
2.2.3 實習過程中的后勤與安全保障 14
2.3 實結階段 15
2.3.1 實習報告與總結回顧 15
2.3.2 實習成績綜合評定 16
主要參考文獻 17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學綜合認知實習
第3章 實習區(qū)域概況 21
3.1 地質、地貌背景 21
3.1.1 地質背景 21
3.1.2 地勢地貌特征 22
3.2 氣候、水文概況 22
3.2.1 氣候特征 22
3.2.2 水文環(huán)境 23
3.3 植被、土壤簡介 23
3.4 人文地理環(huán)境 24
3.4.1 經濟、社會發(fā)展概況 24
3.4.2 主要民族與風俗 25
3.5 相關實習內容 27
第4章 地質、地貌實習 29
4.1 實習沿線的地質、地貌背景 29
4.1.1 地貌特征 29
4.1.2 地質構造 29
4.1.3 巖石地層 30
4.1.4 地質災害概況 31
4.2 實習區(qū)域地質、地貌知識要點 31
4.2.1 巖石觀察與鑒定 31
4.2.2 風化作用 34
4.2.3 河流剝蝕、搬運、沉積作用 36
4.2.4 重力地質作用 39
4.2.5 構造運動在地貌上的表現 40
4.2.6 地質體間重要接觸關系 41
4.2.7 構造運動引起的巖石變形 43
4.2.8 地質羅盤的構造與使用 46
4.2.9 地形地質圖判讀 48
4.2.10 信手地質剖面圖的繪制 48
4.3 實習內容 49
4.3.1 實習目的與要求 49
4.3.2 實習路線及主要知識點 50
實習作業(yè)與思考題 51
主要參考文獻 52
第5章 氣象與水文實習 53
5.1 實習地點的氣候、水文背景 53
5.2 氣象觀測與內業(yè) 53
5.2.1 氣象觀測場址的選擇 53
5.2.2 基本氣象要素觀測 54
5.2.3 主要氣象要素的分析與部分應用 61
5.3 水文觀測與內業(yè) 66
5.3.1 基本水文要素觀測 66
5.3.2 水文數據處理 73
5.3.3 水文情勢分析 78
5.4 氣象與水文要素平均態(tài)的聯合分析 83
5.4.1 水量平衡與水熱平衡 83
5.4.2 氣候類型區(qū)劃 83
5.5 實習內容 87
5.5.1 實習目的與要求 87
5.5.2 實習安排及主要知識點 88
實習作業(yè)與思考題 90
主要參考文獻 90
第6章 植物地理與土壤地理實習 92
6.1 實習沿線的植被、土壤背景 92
6.1.1 滇中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92
6.1.2 元江干熱河谷的植被和土壤 92
6.1.3 新平磨盤山的植被與土壤 94
6.1.4 哀牢山—元江河谷的植被和土壤垂直分布 98
6.2 植物群落調查與分析 101
6.2.1 植物群落調查方法 101
6.2.2 植被數據的分析與處理 105
6.3 土壤剖面調查與土壤樣品采集 108
6.3.1 土壤剖面選擇與設置 108
6.3.2 土壤剖面的觀測與記錄 108
6.3.3 土壤樣品采集與處理 112
6.4 山地植被、土壤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觀察 114
6.5 實習內容 115
6.5.1 實習目的與要求 115
6.5.2 實習路線及主要知識點 116
實習作業(yè)與思考題 117
主要參考文獻 117
第三部分 自然地理學研究性綜合實習
第7章 研究性實習的工作方法 121
7.1 研究性實習的工作思路 121
7.2 研究性實習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122
第8章 研究性實習選題 126
8.1 熱區(qū)農業(yè)與氣候適宜性區(qū)劃 126
8.2 流域氣候變化與河流水文響應 127
8.3 流域開發(fā)中的地質災害形成與防治 128
8.4 干熱河谷地區(qū)的土壤侵蝕與治理 129
8.5 山地旅游開發(fā)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130
8.6 地理景觀格局的變化與發(fā)展 131
主要參考文獻 132
附錄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