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章 總述 1
**節(jié) 自然保護區(qū)地理概況 1
一、地理位置 1
二、地界區(qū)劃 1
三、保護區(qū)面積 1
四、行政劃分 1
第二節(jié) 自然地理 2
第三節(jié) 動植物資源 2
第四節(jié) 社會經濟 3
一、行政區(qū)劃 3
二、經濟效益 3
三、社會成效 3
第五節(jié) 保護區(qū)范圍及功能區(qū)劃 4
第六節(jié) 保護區(qū)綜合評價 4
第七節(jié) 保護區(qū)的創(chuàng)新思路 5
參考文獻 5
第二章 自然環(huán)境 6
**節(jié) 地質 6
第二節(jié) 地貌特征 6
第三節(jié) 氣候 7
一、氣溫 8
二、太陽輻射及日照 8
三、降水量 8
四、蒸發(fā)量 9
五、主要氣象災害 10
第四節(jié) 水文 11
一、地下水資源 11
二、地表水資源 11
三、天然降水 11
四、水資源利用 12
第五節(jié) 土壤 12
一、土地資源概況 12
二、土壤類型及分布 12
參考文獻 13
第三章 植物多樣性 14
**節(jié) 植物區(qū)系 14
一、植物科屬種的組成 14
二、植物區(qū)系的特有性 16
三、植物區(qū)系的地理成分 16
四、六盤山植物區(qū)系的對比分析 18
五、六盤山植物區(qū)系的古老性 19
第二節(jié) 森林植被分布 20
一、六盤山植物的生態(tài)學特征 20
二、植被分類 20
三、蕈菌 (大型真菌) 49
四、苔蘚植物 49
五、蕨類植物 51
六、裸子植物 52
七、被子植物 53
八、植物資源 81
第三節(jié) 珍稀瀕危植物及特有種 90
參考文獻 90
第四章 主要森林類型細根生物量 91
**節(jié) 細根調查方法 91
第二節(jié) 細根垂直分布 92
一、森林類型細根生物量 92
二、森林類型細根生物量垂直分布 93
第三節(jié) 森林細根生物量特征 93
參考文獻 94
第五章 動物多樣性特征 95
**節(jié) 哺乳類 96
一、哺乳類動物區(qū)系分布 96
二、瀕危物種與特有種 101
第二節(jié) 鳥類 103
一、鳥類 103
二、鳥類區(qū)系分析 104
三、珍稀瀕危及特有鳥類 114
第三節(jié) 爬行類 121
一、物種多樣性 121
二、區(qū)系特征 122
三、分布特征 122
第四節(jié) 兩棲類 122
一、物種多樣性 122
二、區(qū)系特征 122
三、珍稀瀕危及保護物種 123
第五節(jié) 遠紅外相機監(jiān)測結果 123
參考文獻 126
第六章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組成結構和功能 127
**節(jié) 主要植被類型與分布 127
一、喬木及林下物組成 127
二、灌木物種組成及其分布 128
三、草地物種組成及其分布 128
第二節(jié) 植被垂直地帶性分布 128
一、低山典型草原植被帶 129
二、中低山山地草甸草原植被帶 129
三、中低山地落葉闊葉林帶 129
四、亞高山雜類草草甸植被帶 130
第三節(jié) 主要森林群落類型生物量及其分配 130
一、典型喬木生長過程及生物量變化規(guī)律 130
二、典型灌木生物量變化及其分配規(guī)律 136
三、典型草本植物結構及生物量分配規(guī)律 137
四、植被凋落物物理特性 138
第四節(jié) 森林經營管理與對策 138
一、森林群落經營管理 138
二、森林植被現(xiàn)狀與土地利用變化 139
參考文獻 139
第七章 森林土壤結構與養(yǎng)分特征 140
**節(jié) 土壤物理特性 140
一、土壤容重 140
二、土壤含水量變化 141
第二節(jié) 土壤化學特性 142
一、土壤有機碳變化 142
二、土壤全氮變化 143
三、土壤全磷變化 144
四、六盤山針闊林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144
第三節(jié) 土壤質量評價 146
參考文獻 147
第八章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固碳特征 149
**節(jié) 典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固碳密度 149
一、喬木層生物量方程的研建 150
二、森林植被層和枯枝落葉層生物量特征 150
三、森林植被層和枯枝落葉層碳儲量特征 153
四、森林土壤層碳儲量特征 154
五、林地碳儲量變化 155
第二節(jié) 典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生長與固碳速率 157
一、樹木胸徑和高生長過程 157
二、材積生長過程 158
三、樹皮系數變化規(guī)律 159
四、林分凈初級生產力和固碳速率 160
第三節(jié) 典型森林植被固碳釋氧計量特征 161
一、森林喬木密度與生物量結構 162
二、森林灌木密度與生物量結構 163
三、森林林分固碳釋氧量 163
第四節(jié) 典型森林固碳密度影響因素 164
一、林區(qū)降水量變化 165
二、不同海拔變化 165
三、不同坡向碳密度變化 166
四、不同林齡碳密度變化 167
五、林分密度和郁閉度 168
參考文獻 169
第九章 森林枯落物生態(tài)水文效應 171
**節(jié) 林地草本植物分布及枯落物特征 171
一、林地草本植物特征 172
二、不同森林植被枯落物厚度變化 174
三、不同森林植被枯落物儲量 174
四、不同森林植被類型枯落物結構變化 175
第二節(jié) 森林枯落物和表層土壤養(yǎng)分含量 176
一、森林枯落物養(yǎng)分含量 177
二、森林土壤養(yǎng)分含量 177
三、森林枯落物與土壤養(yǎng)分相關 177
四、林地草本植物物種多樣性與養(yǎng)分含量 179
五、森林枯落物全氮、全磷及有機質儲量 179
第三節(jié) 森林枯落物和表層土壤物理性質 181
一、不同森林植被類型土壤物理性質 181
二、不同森林植被類型表層土壤持水能力 183
三、不同森林植被類型土壤物理性質變化 183
四、不同森林植被類型土壤石礫含量變化 184
五、森林植被枯落物與土壤物理性質相關性 185
第四節(jié) 森林枯落物持水特性對土壤含水量的影響 186
一、森林植被枯落物持水率 186
二、森林枯落物吸水速率 187
三、森林枯落物有效攔蓄量保護 188
四、森林植被類型枯落物含水量 190
五、森林枯枝落葉層對降水的截留 190
參考文獻 192
第十章 森林植被水源涵養(yǎng)效應 195
**節(jié) 典型森林類型冠層截留特征 195
一、華北落葉松林葉面積指數變化特征 195
二、生長季不同月份林冠層LAI 相對值變化 196
三、生長季不同月份林冠層LAI 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 197
四、不同森林林型樹冠截留量 200
第二節(jié) 典型森林林地冠層蒸騰效應 201
一、林分日蒸騰變化 201
二、典型林地蒸散特征 202
三、林分日蒸騰對環(huán)境因子的響應 204
四、林分蒸騰的環(huán)境影響因素 204
第三節(jié) 保護區(qū)水源涵養(yǎng)效益估算 206
一、水源涵養(yǎng)效益評估方法 206
二、水量平衡 207
三、水源涵養(yǎng)林效益估算 208
四、六盤山林區(qū)與周邊水源涵養(yǎng)功能比較 210
第四節(jié) 典型森林生態(tài)水文功能綜合評價 211
一、水源涵養(yǎng)林評價體系 211
二、典型林分指標權重確定 212
三、不同森林植被類型生態(tài)水文功能評價 212
參考文獻 213
第十一章 自然保護區(qū)管理 216
**節(jié) 基礎設施建設 216
第二節(jié) 機構設置 216
第三節(jié) 保護區(qū)規(guī)范管理 217
第四節(jié) 保護區(qū)科學研究 217
參考文獻 219
第十二章 自然保護區(qū)評價 220
**節(jié) 保護區(qū)管理歷史沿革 220
第二節(jié) 保護區(qū)范圍及功能區(qū)劃評價 220
一、核心區(qū) 220
二、緩沖區(qū) 221
三、實驗區(qū) 222
第三節(jié) 保護對象變化評價 222
一、保護區(qū)類型 222
二、保護對象 222
三、保護區(qū)命名 223
第四節(jié) 保護區(qū)管理有效性評價 223
一、總體規(guī)劃的指導思想 223
二、目標任務 223
三、項目規(guī)劃 224
四、工作進度 226
第五節(jié) 生態(tài)價值評價 226
一、森林群落物種組成 226
二、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 226
三、森林水源涵養(yǎng)作用 228
第六節(jié) 經濟效益評價 229
第七節(jié) 生態(tài)效益評價 229
第八節(jié) 保護區(qū)綜合評價 230
第九節(jié) 保護區(qū)旅游資源 231
第十節(jié) 人文旅游資源豐富 232
第十一節(jié) 對策與建議 232
參考文獻 234
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