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重讀《吶喊·自序》/001
章 《狂人日記》百年祭/017
一、自命的“狂人”和被污染的信息/022
二、標點符號的用法/032
三、近代“狂人”話語的主流形態(tài)
四、“啟蒙”的示范/050
第二章 魯迅筆下的聲景/053
一、聲景概念/056
二、敘述人的聲音/060
三、“祥林嫂”:詞與物/063
四、祥林嫂的聲音/065
五、靈魂三問及“祝福”三義/073
六、聲環(huán)境中的犧牲者與腐蝕者/081
第三章 增刪之際的隱微/083
一、《風箏》的早期版本/085
二、增飾與改寫/087
三、抹除與隱藏/093
四、“再寫”的意義/099
第四章 兄弟關系書寫與魯迅文學的變貌/103
一、新文學的意義裝置:制造內部之敵/106
二、顛倒的書寫與“蒙冤的大哥”/115
三、“大哥”的自我與深度內心/120
第五章 暗夜的苦痛和想象/133
一、寫于深夜里/135
二、辛亥記憶/139
三、“兄弟”與“男女”/143
第六章 《野草》通講/151
一、生活與美學/153
二、肉身性意識/161
三、結構和線索/170
四、失敗者的自覺與自救/189
第七章 《朝花夕拾》導讀/193
一、樞紐篇章/195
二、雙重視角/198
三、求學/求索之路/202
四、結語/206
第八章 魯迅文學的再認識/209
一、魯迅文學的思想基礎/211
二、《狂人日記》的雙重結構/214
三、《孔乙己》的不朽之處/216
四、《阿Q正傳》與人性的注視/220
第九章 魯迅文學的四個基點/223
一、為人生的文學/225
二、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文學/232
三、個性的文學/242
四、內面的、自省的文學/244
第十章 文學史線索中的巴金與魯迅/251
一、逝去的與留下的/253
二、《傷逝》作為隱喻/256
三、“真的新文藝”/263
四、“魯迅文學”與“魯迅所賞識的文學”/269
終章 文本細讀的意義和可能/279
一、課程和過程/282
二、《鑄劍》里的“人民”/286
三、回到《狂人日記》/293
四、短篇與長篇/303
附錄 復旦大學課堂上的魯迅/307
初出一覽·致謝/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