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錢幣”。哪枚錢幣承擔了秦統(tǒng)一六國的使命?哪枚錢幣斬斷了王莽的改革事業(yè)?哪枚錢幣是為了平定安史之亂而被鑄造出來的?哪枚錢幣預言了明王朝的失???哪枚錢幣見證了一個被塵封近千年的王朝?……本書作者以錢幣學家和史學家的眼光,挑選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100枚錢幣,從器物、制度、思想三大視角,梳理中華文明發(fā)展脈絡,另類解讀中國歷史與文化。一部錢幣史,可以說是一部朝代更替史、一部古代的政治史、一部另類的經濟史。本書分為上中下三卷,按照時間順序,從早的貨幣海貝(貝幣)開始,按照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五代的順序,一直講到早的人民幣。上卷包括了從先秦到唐和五代期間的錢幣,講述了錢幣的面世、流通、統(tǒng)一,以及錢幣所見證的中外文化交流。在上卷中,你會讀到,“朋”曾經是古代早的貨幣單位之一;貝幣不只是海貝,還有銅貝;布幣、刀幣都屬于早的四大貨幣體系;秦半兩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混亂局面;哪枚錢幣曾經預言了東漢行將崩潰;三國時期又上演過什么樣的錢幣版“三國演義”。中卷主要講訴了宋朝到明朝時期的貨幣,包括在此期間的遼、西夏、金、元等多個朝代。在本卷中,你會讀到宋朝獨創(chuàng)的御書錢,反映了北宋近兩百年歷史中倡導文治的國策基調;內憂外患的有宋一代,“錢荒”導致了交子的出現,而紹興通寶曾一度承擔過中興的重任;契丹(遼)、黨項(西夏)、女真(金)等部族,則在和宋朝的通商中逐漸改變了以貨易貨的習慣,鑄造了各種通寶和元寶;元朝改變了銅錢為主的貨幣制度,轉向白銀與紙幣;而明朝卻放棄貴金屬貨幣,落后的幣制阻礙了整個社會的轉型,也削弱了國家調控經濟的能力,明朝在世界上的慢人一步,在一開始就已初見端倪。下卷從清、民國至今。“天命通寶”與“天聰汗錢”,像宣言書一樣宣告了清朝的崛起,吳三桂鑄造的銅錢見證了他的政治投機,卻終不免失敗結局;“十全真人”乾隆的“乾隆寶藏”,是多民族文化互融的一次積極嘗試,準噶爾普爾錢、新疆紅錢記載了那個時期西北歷史的風云變幻;“漢”字銀幣和“金圓券”,前者見證了四川保路運動引發(fā)的辛亥革命,后者則是國民黨政府混亂和腐敗制度的象征;而人民幣,則是“人民的貨幣”。除了那些流通的錢幣,下卷還講了“狀元及第”等民俗錢,以方寸之地,集詩書畫于一體,是我們古代璀璨文化的一種象征。透過這一枚枚小小的錢幣,我們可以重溫歷史,了解時代的變遷與古代人的日常,看見朝代更迭的興衰本質、戍邊將士的家國情懷、民間傳說背后的有趣故事,看見它所折射出的歷朝歷代的制度建設和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