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定 價:¥780.00

作 者: 《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寫委員會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030727589 出版時間: 2022-09-01 包裝: 精裝
開本: 大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報告由科學技術部、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聯(lián)合多部門近100家單位700余位專家編寫,主要由“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氣候變化影響、風險與適應”“減緩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四個部分組成。本報告全面、系統(tǒng)地評估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相關的科學、技術、經(jīng)濟和社會研究成果,準確、客觀地反映了我國2015年以來氣候變化領域研究的最新進展。本報告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創(chuàng)新工作部署提供科學依據(jù),并為我國參與全球氣候合作與氣候治理體系構建提供科學數(shù)據(jù)支持。

作者簡介

暫缺《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部分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
第1章氣候變化科學評估的背景、范圍、方法和進展3
1.1科學評估的背景3
1.1.1評估形勢與目的3
1.1.2國際評估歷程4
1.1.3國際上主要國家的科學評估5
1.1.4中國的科學評估歷程6
1.2科學評估氣候變化的指標體系6
1.2.1氣候科學的基本概念與表征氣候系統(tǒng)變化的指標體系6
1.2.2各種指標的應用和綜合比較7
1.3氣候變化觀測手段、資料和方法的進展8
1.3.1觀測手段8
1.3.2資料進展9
1.3.3集合模式和排放情景10
1.4中國氣候格局及其獨特性10
1.4.1東部季風氣候區(qū)10
1.4.2西北半干旱-干旱氣候區(qū)12
1.4.3青藏高寒氣候區(qū)13
1.5本部分評估范圍和特點13
1.5.1本部分的評估范圍14
1.5.2本部分評估的特點14
1.5.3科學認識的新進展15
參考文獻17
第2章觀測到的氣候變化19
2.1全球氣候系統(tǒng)變化昀新事實20
2.1.1全球輻射平衡20
2.1.2大氣圈變化21
2.1.3海洋熱含量和海平面變化23
2.1.4冰凍圈變化24
2.1.5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化26
2.1.6陸地水圈變化28
2.2中國氣候變化特征29
2.2.1近地面氣溫變化29
2.2.2降水、風速及其他要素變化32
2.2.3高空氣候變化特征35
2.2.4城市化效應39
2.3中國區(qū)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化特征41
2.3.1極端冷暖事件41
2.3.2暴雨、短歷時強降水42
2.3.3干旱43
2.3.4臺風、龍卷風44
2.3.5霾46
2.4長期歷史氣候變化背景48
2.4.1全新世以來中國氣候主要特征48
2.4.2過去2000年氣候變化49
2.4.320世紀暖期的歷史透視51
2.5結論、問題及展望51
2.5.1結論51
2.5.2問題52
2.5.3展望52
參考文獻53
第3章氣候變化的檢測歸因66
3.1氣候系統(tǒng)變化的主要影響因子66
3.1.1自然因子67
3.1.2人為因子68
3.2氣候變化檢測歸因的概念和方法70
3.2.1檢測歸因的概念70
3.2.2主要研究方法70
3.3氣溫和降水變化的檢測歸因75
3.3.1氣溫75
3.3.2降水76
3.4極端氣候變化的檢測歸因78
3.4.1極端溫度78
3.4.2極端降水79
3.5重大極端事件的歸因80
3.5.1高溫熱浪和寒潮81
3.5.2強降水和干旱82
參考文獻84
第4章中國氣候變化的年代際預測和未來預估90
4.1氣候模式發(fā)展及其模擬能力評估91
4.1.1地球氣候系統(tǒng)模式發(fā)展91
4.1.2模擬試驗設計94
4.1.3氣候模式對氣候變化的模擬能力評估95
4.1.4區(qū)域氣候降尺度98
4.2近期氣候變化預測方法和技巧評估101
4.2.1耦合模式初始化方法介紹101
4.2.2年代際預測技巧評估102
4.3中國氣候變化的預估104
4.3.1多模式集成預估方法104
4.3.2中國平均氣候變化的預估105
4.3.3中國極端氣候變化的預估106
4.3.4中國氣候對全球增溫1.5℃和2℃的響應108
4.4預估的不確定性112
4.4.1預估不確定性的來源112
4.4.2預估不確定性的認識114
4.4.3降低不確定性的方法115
參考文獻116
第5章溫室氣體與氣溶膠排放及其氣候和環(huán)境效應126
5.1全球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的變化及中國貢獻127
5.1.1溫室氣體排放及濃度的變化127
5.1.2中國陸地碳儲量與碳收支129
5.1.3氣溶膠及氣溶膠前體物排放的變化135
5.1.4中國氣溶膠濃度和光學厚度及其變化136
5.2溫室氣體與氣溶膠的輻射強迫及氣候效應137
5.2.1溫室氣體與氣溶膠的輻射強迫137
5.2.2CO2的氣候效應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對氣候的響應與反饋141
5.2.3氣溶膠對溫度、降水、環(huán)流變化等的影響與機理142
5.2.4太陽輻射管理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的影響147
5.3中國大氣環(huán)境的變化148
5.3.1中國PM2.5和臭氧污染歷史變化和現(xiàn)狀148
5.3.2天氣氣候條件對大氣環(huán)境的影響151
5.3.3未來中國空氣質量的可能變化153
5.3.4應對氣候變化與大氣污染協(xié)同控制155
參考文獻157
第6章土地覆蓋變化及其氣候效應171
6.1中國土地覆蓋變化趨勢和空間格局172
6.1.1全球土地覆蓋變化格局172
6.1.2中國土地覆蓋的變化規(guī)律和區(qū)域分異175
6.1.3中國土地覆蓋未來變化趨勢178
6.2土地覆蓋變化對陸氣溫室氣體交換的影響181
6.2.1土地覆蓋變化對陸氣碳交換的影響182
6.2.2土地覆蓋變化對陸氣氮收支的影響184
6.2.3極端氣候、生態(tài)系統(tǒng)擾動與碳收支變化187
6.3土地覆蓋變化對陸面過程及區(qū)域氣候的影響189
6.3.1土地覆蓋變化對重要陸面過程的影響189
6.3.2土地覆蓋變化對區(qū)域氣候的影響192
6.3.3大尺度下墊面變化對極端天氣/氣候的影響193
6.3.4城市擴張對熱島效應及區(qū)域氣候的影響193
6.3.5植被物候和覆蓋變化潛在氣候效應195
6.4大型生態(tài)水利工程的區(qū)域氣候效應196
6.4.1防護林工程的區(qū)域氣候效應196
6.4.2荒漠化治理的氣候效應198
6.4.3灌溉和耕作制度調整的氣候效應199
6.4.4南水北調工程的氣候效應199
參考文獻200
第7章海洋與中國氣候變化210
7.1全球和中國海洋熱力與動力環(huán)境211
7.1.1海溫和海洋熱含量211
7.1.2海水鹽度215
7.1.3海洋環(huán)流215
7.2太平洋-印度洋海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216
7.2.1太平洋-印度洋海氣相互作用216
7.2.2強臺風和海洋熱浪220
7.3全球和中國海平面224
7.3.1全球海平面變化事實及歸因224
7.3.2中國海平面變化事實及歸因226
7.3.3中國海平面未來變化228
7.4全球和中國海洋的碳、氧循環(huán)230
7.4.1海洋碳源匯230
7.4.2海洋酸化233
7.4.3溶解氧234
參考文獻236
第8章陸地水循環(huán)與中國氣候變化257
8.1全球與中國區(qū)域陸地水循環(huán)變化及未來趨勢257
8.1.1降水變化特征258
8.1.2蒸散發(fā)變化特征261
8.1.3徑流變化特征267
8.1.4土壤濕度變化特征271
8.1.5水汽變化特征274
8.1.6中國陸地水循環(huán)變化特征278
8.2冰凍圈和中國陸地冰雪的變化282
8.2.1中國冰凍圈的變化特征282
8.2.2冰凍圈的變化在水循環(huán)中的作用285
8.3中國湖泊的變化特征286
8.4大氣環(huán)流變化對區(qū)域水循環(huán)異常的影響289
8.4.1大氣環(huán)流變化與水汽輸送289
8.4.2中國水汽收支與水循環(huán)異常關系290
8.4.3中國十大流域降水再循環(huán)292
參考文獻292
第9章亞洲季風系統(tǒng)變化及其對中國氣候的影響303
9.1亞洲季風的多尺度變化303
9.1.1亞洲季風的爆發(fā)、進退及季節(jié)內振蕩303
9.1.2亞洲季風近百年時空變化305
9.1.3與全球季風的對比307
9.2亞洲季風的變化機制308
9.2.1氣候系統(tǒng)內部驅動機制308
9.2.2太陽活動和火山的影響312
9.2.3溫室氣體及人為氣溶膠的影響313
9.3亞洲季風變化對中國東部氣候的影響315
9.3.1對降水和極端降水的影響315
9.3.2對氣溫及極端氣溫的影響316
9.4亞洲季風的預測與預估316
9.4.1亞洲季風的預測316
9.4.2亞洲季風未來變化預估318
參考文獻320
第10章干旱半干旱氣候變化336
10.1干旱氣候的定義336
10.2干旱半干旱氣候變化的時空特征338
10.2.1溫度變化338
10.2.2降水變化342
10.2.3干旱指數(shù)的變化345
10.2.4干旱半干旱區(qū)的擴張347
10.3年代際干旱半干旱氣候變化的驅動機制349
10.3.1中高緯環(huán)流的影響349
10.3.2青藏高原的影響351
10.3.3海溫對干旱半干旱年代際氣候變化的影響353
10.4人類活動對干旱半干旱區(qū)氣候的影響355
10.4.1溫室氣體的影響355
10.4.2氣溶膠的影響357
10.4.3土地利用的影響358
10.5未來干旱半干旱氣候變化預估359
10.5.1溫度變化359
10.5.2降水變化361
10.5.3潛在蒸散發(fā)變化363
10.5.4干旱面積變化364
參考文獻368
第11章南、北極和青藏高原與中國氣候變化378
11.1北極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和對中國氣候的影響378
11.1.1北極海冰減退日益嚴重378
11.1.2北冰洋淡水積聚與上層環(huán)流變化379
11.1.3北冰洋上層海洋熱收支的改變382
11.1.4北極氣候變化與北極放大382
11.1.5北極放大對中緯度天氣氣候的影響機制385
11.1.6北極快速變化對我國及東亞氣候的影響388
11.2南極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392
11.2.1南極氣候變化特征及未來趨勢392
11.2.2南極海洋環(huán)流變化及其氣候效應393
11.2.3南極海冰時空變化及其氣候效應394
11.2.4南大洋碳匯對全球增暖的穩(wěn)定作用397
11.2.5南極冰蓋變化對區(qū)域氣候和海平面上升的影響398
11.3青藏高原對全球氣候的響應與反饋399
11.3.1青藏高原氣候變化事實及未來趨勢399
11.3.2季風和西風相互作用對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影響400
11.3.3動力和熱力強迫及與全球和中國氣候的聯(lián)系401
11.3.4青藏高原水資源與水循環(huán)對氣候變化的響應401
11.3.5青藏高原荒漠化對氣候的響應402
11.3.6熱帶海洋對青藏高原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403
11.4南、北極和青藏高原氣候系統(tǒng)的變化與相互影響403
11.4.1南、北極和青藏高原大氣環(huán)流聯(lián)動及氣候變化的協(xié)同性403
11.4.2夏季北極和青藏高原協(xié)同變化及其對極端事件的影響405
11.4.3南、北極和青藏高原冰凍圈的不穩(wěn)定性過程405
11.4.4海洋熱鹽環(huán)流源區(qū)變化和深層水體循環(huán)機制408
11.4.5南、北極和青藏高原協(xié)同變化對我國天氣、氣候的可能影響410
參考文獻412
第12章氣候敏感度、溫升閾值及減緩、適應視角426
12.1古氣候印記426
12.1.1亞洲季風427
12.1.2青藏高原冰川428
12.1.3厄爾尼諾428
12.1.4西風環(huán)流/北大西洋濤動429
12.1.5北極海冰429
12.2溫升目標與氣候敏感度431
12.2.1輻射強迫、氣候反饋和氣候敏感度的概念431
12.2.2基于古氣候記錄和模擬的氣候敏感度433
12.2.3基于現(xiàn)代氣候觀測和模擬的氣候敏感度433
12.2.4影響氣候敏感度的關鍵過程434
12.2.5氣候敏感度與溫升的關系436
12.3累積碳排放與溫升目標下的排放空間438
12.3.1累積碳排放與大氣CO2濃度的關系438
12.3.2累積碳排放與溫度變化的關系439
12.3.3不同溫升目標下的排放空間440
12.4中國氣候變化的主要區(qū)域差異及對適應的啟示441
12.4.1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國氣候的主要區(qū)劃界線變化441
12.4.2主要經(jīng)濟帶(區(qū))的氣候變化443
12.4.3主要生態(tài)脆弱區(qū)的氣候變化446
參考文獻449
第二部分氣候變化影響、風險與適應
第13章評估的目標、范圍、對象與進展459
13.1氣候變化影響、風險與適應性評估的目的和意義459
13.1.1目的459
13.1.2意義460
13.2影響、風險和適應的含義462
13.2.1氣候變化影響462
13.2.2氣候變化風險463
13.2.3氣候變化適應464
13.3IPCC和國家評估報告關于影響、風險和適應性的主要結論465
13.3.1IPCC評估報告的主要結論465
13.3.2《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的主要結論467
13.4評估的范圍和手段469
13.4.1社會經(jīng)濟情景469
13.4.2氣候情景471
13.4.3評估框架體系471
13.4.4評估工具和方法473
13.5《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以來的主要進展475
13.5.1重點領域和區(qū)域影響、風險和適應的進展475
13.5.2區(qū)域影響與綜合風險477
13.5.3方法論的進展480
參考文獻481
第14章對農(nóng)業(yè)領域的影響、風險與適應487
14.1氣候變化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環(huán)境的影響487
14.1.1農(nóng)業(yè)氣候資源487
14.1.2耕地與土壤488
14.1.3農(nóng)業(yè)氣象災害與病蟲害489
14.2氣候變化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能力的影響490
14.2.1種植格局490
14.2.2種植業(yè)492
14.2.3養(yǎng)殖業(yè)493
14.3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495
14.3.1糧食供給與需求495
14.3.2糧食品質與營養(yǎng)497
14.3.3食物消費結構與糧食安全498
14.4農(nóng)業(yè)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及風險管理499
14.4.1敏感性及暴露度499
14.4.2農(nóng)業(yè)脆弱性500
14.4.3農(nóng)業(yè)風險管理501
14.5農(nóng)業(yè)適應氣候變化措施及實踐502
14.5.1措施與途徑502
14.5.2區(qū)域實踐504
14.5.3策略與展望504
參考文獻505
第15章氣候變化對水資源領域的影響、風險與適應516
15.1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516
15.1.1徑流與水資源量516
15.1.2冰雪融水資源519
15.1.3旱、澇等極端事件523
15.2氣候變化對區(qū)域水安全的影響526
15.2.1水資源供給526
15.2.2水資源需求530
15.2.3水資源承載能力534
15.3水資源系統(tǒng)的氣候變化風險537
15.3.1水環(huán)境537
15.3.2水資源系統(tǒng)脆弱性539
15.3.3風險543
15.4水資源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與技術545
15.4.1適應技術545
15.4.2適應策略547
參考文獻549
第16章對海洋和海岸帶的影響、風險與適應557
16.1海洋和海岸帶變化的驅動因子558
16.1.1氣候驅動因子558
16.1.2人為驅動因子563
16.2氣候變化對海洋和海岸帶的影響565
16.2.1對海洋生物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565
16.2.2對海岸帶環(huán)境的影響572
16.2.3對海岸帶典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573
16.2.4對沿海地區(qū)防洪排澇的影響576
16.3海洋和海岸帶的關鍵風險577
16.3.1極端事件與災害趨勢577
16.3.2脆弱性577
16.3.3關鍵風險579
16.4海洋和海岸帶適應氣候變化策略與技術580
16.4.1適應策略580
16.4.2適應技術581
16.5存在問題與優(yōu)先領域582
16.5.1存在問題582
16.5.2優(yōu)先領域582
參考文獻582
第17章對陸地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服務功能的影響、風險與適應597
17.1觀測到的影響事實597
17.1.1氣候變化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地理分布的影響597
17.1.2氣候變化對植被物候的影響597
17.1.3氣候變化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影響598
17.1.4氣候變化對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的影響598
17.1.5氣候變化對野生動物的影響599
17.1.6氣候變化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災害與脆弱性影響599
17.1.7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600
17.2氣候變化影響預估與風險601
17.2.1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與功能601
17.2.2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與生態(tài)功能區(qū)603
17.2.3生物多樣性604
17.3氣候變化適應策略與技術606
17.3.1現(xiàn)有策略與技術對適應氣候變化有效性606
17.3.2未來適應政策與技術選擇609
17.3.3未來適應選擇的限制與交叉610
17.3.4適應策略實施途徑與分區(qū)611
17.4限制和知識不足613
17.4.1難點與不足613
17.4.2關鍵與優(yōu)先研究建議613
參考文獻613
第18章氣候變化對能源的影響、風險與適應621
18.1氣候變化對能源供給、消費、基礎設施及運輸?shù)挠绊?21
18.1.1能源供給621
18.1.2能源消費624
18.1.3能源基礎設施與能源運輸625
18.2能源系統(tǒng)風險625
18.2.1能源系統(tǒng)脆弱性625
18.2.2未來風險627
18.3能源系統(tǒng)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與技術629
18.3.1適應措施629
18.3.2適應策略631
18.3.3適應政策633
參考文獻636
第19章對環(huán)境質量、人體健康和旅游活動的影響、風險與適應641
19.1氣候變化對環(huán)境質量的影響與風險641
19.1.1大氣環(huán)境641
19.1.2地表水環(huán)境645
19.1.3地下水環(huán)境648
19.1.4環(huán)境管理適應氣候變化策略651
19.2氣候變化對宜居性的影響與風險652
19.2.1對宜居性的影響652
19.2.2對宜居程度的風險655
19.2.3對宜居性影響的預估656
19.2.4人居環(huán)境適應氣候變化策略657
19.3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與風險659
19.3.1對傳染性疾病的影響與風險660
19.3.2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影響與風險662
19.3.3對人體傷害和心理/精神疾病的影響和風險663
19.3.4人體健康適應策略與技術666
19.4氣候變化對旅游業(yè)的影響與風險667
19.4.1氣候變化對旅游資源的影響667
19.4.2氣候變化對游客行為的影響670
19.4.3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旅游的影響672
19.4.4中國旅游業(yè)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和技術673
參考文獻674
第20章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的影響、風險與適應684
20.1概述684
20.1.1受氣候變化影響顯著的重大工程684
20.1.2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的影響與風險685
20.1.3重大工程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適應對策685
20.2氣候變化對重大水利工程的影響、風險與適應685
20.2.1氣候變化對三峽工程的影響、風險與適應685
20.2.2氣候變化對南水北調工程的影響、風險與適應687
20.3氣候變化對青藏鐵路工程的影響、風險與適應688
20.3.1青藏高原氣候暖濕化對青藏鐵路重大工程安全的影響688
20.3.2適應性和減輕氣候變化影響對策689
20.4氣候變化對重大生態(tài)工程的影響、風險與適應689
20.4.1三江源生態(tài)保護工程689
20.4.2天然林保護工程690
20.4.3“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690
20.4.4退耕還林(還草)工程691
20.4.5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691
20.4.6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691
20.5氣候變化對重大海洋工程的影響、風險與適應692
20.5.1重大海洋工程基本情況692
20.5.2觀測到的氣候變化的影響692
20.5.3適應對策694
參考文獻696
第21章氣候變化對生態(tài)脆弱與貧困地區(qū)的影響與風險701
21.1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影響、風險與適應702
21.1.1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水循環(huán)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702
21.1.2氣候變化導致青藏高原災害風險持續(xù)增強703
21.2喀斯特地區(qū)氣候變化的影響、風險與適應703
21.2.1喀斯特地區(qū)氣候變化的影響703
21.2.2喀斯特地區(qū)氣候變化的風險與適應705
21.3北方農(nóng)牧交錯帶氣候變化的影響、風險與適應706
21.3.1氣候變化特征706
21.3.2已觀測到氣候變化的影響706
21.3.3未來氣候變化風險預估708
21.4黃土高原氣候變化的影響、風險與適應708
21.4.1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708
21.4.2黃土高原氣候變化的未來風險709
21.4.3適應戰(zhàn)略710
21.5貧困地區(qū)氣候變化的影響、風險與適應711
21.5.1氣候變化與貧困712
21.5.2適應與脫貧715
參考文獻716
第22章氣候變化適應行動與綜合適應技術723
22.1中國適應氣候變化行動與成效723
22.1.1體制機制建設724
22.1.2適應能力建設725
22.1.3適應行動成效727
22.2適應科學基礎與技術體系構建731
22.2.1適應氣候變化研究進展731
22.2.2適應策略735
22.2.3適應技術體系737
22.3中國適應氣候變化戰(zhàn)略738
22.3.1適應與減緩并重738
22.3.2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zhàn)略與可持續(xù)發(fā)展740
22.3.3碳中和與適應氣候變化741
22.4存在問題與展望742
22.4.1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742
22.4.2中國未來適應氣候變化展望743
參考文獻744
第三部分減緩氣候變化
第23章國際氣候治理新機制及中國的挑戰(zhàn)和機遇749
23.1全球氣候治理的發(fā)展歷程749
23.1.1公約內多邊進程749
23.1.2公約外多邊機制進展753
23.2《巴黎協(xié)定》確立的國際氣候治理新機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755
23.2.1《巴黎協(xié)定》的主要內容755
23.2.2《巴黎協(xié)定》的后續(xù)任務756
23.2.3《巴黎協(xié)定》確立的全球氣候治理機制的特點和風險759
23.3非國家行為體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與應對行動760
23.3.1《巴黎協(xié)定》“自下而上”的治理路徑與非國家行為體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關系760
23.3.2主要國際組織的應對行動761
23.3.3次國家間合作網(wǎng)絡的應對行動762
23.3.4非國家行為體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影響763
23.4中國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及新時代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展望764
23.4.1全球氣候治理新機制、新形勢下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764
23.4.2新時代下中國參與、貢獻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的展望768
參考文獻771
第24章主要國家2020年前減排及國家自主貢獻減排目標評價776
24.1主要國家2020年減排目標776
24.1.1發(fā)達國家在“坎昆協(xié)議”下做出的量化減排許諾777
24.1.2發(fā)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量化減排指標778
24.1.3主要發(fā)展中國家在“坎昆協(xié)議”下做出的國家適當減緩行動780
24.1.4主要國家2020年量化減排目標實施進展782
24.2主要國家采取的減緩政策和行動784
24.2.1主要發(fā)達國家立法與制定綜合性戰(zhàn)略和規(guī)劃784
24.2.2能源生產(chǎn)和傳輸部門減緩政策和行動787
24.2.3建筑部門減緩政策和行動790
24.2.4交通部門減緩政策和行動791
24.2.5工業(yè)部門減緩政策和行動792
24.2.6其他部門減緩政策和行動792
24.3《巴黎協(xié)定》下國家自主貢獻目標793
24.3.1國別國家自主貢獻794
24.3.2全球國家自主貢獻與實現(xiàn)《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目標的差距795
24.3.3主要國家強化的國家自主貢獻795
24.3.4美國退出和重返《巴黎協(xié)定》的影響796
參考文獻798
第25章中國2020年前碳減排政策、行動與成效802
25.1碳減排政策802
25.1.1減排目標政策803
25.1.2能源效率政策804
25.1.3可再生能源政策805
25.1.4碳排放權交易政策806
25.1.5林業(yè)碳匯政策806
25.2碳減排行動807
25.2.1國家行動807
25.2.2地方和城市碳減排行動808
25.2.3行業(yè)行動810
25.2.4企業(yè)行動810
25.2.5社會行動811
25.3碳減排成效811
25.3.1減排目標政策成效顯著812
25.3.2產(chǎn)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814
25.3.3能源結構清潔化815
25.3.4節(jié)能低碳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816
參考文獻817
第26章新常態(tài)下經(jīng)濟轉型對碳減排的影響824
26.1新常態(tài)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特征824
26.1.1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824
26.1.2社會轉型與人口政策調整828
26.1.3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與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831
26.2新常態(tài)社會經(jīng)濟轉型對碳減排的影響833
26.2.1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對碳減排的影響833
26.2.2社會轉型與人口政策對碳減排的影響835
26.2.3居民生活消費升級及轉型對碳減排的影響836
26.2.4國內/國際投資轉變對碳減排的影響837
26.3新冠疫情對碳排放的影響838
26.3.1新冠疫情對全球經(jīng)濟的影響838
26.3.2新冠疫情對中國經(jīng)濟的影響838
26.3.3新冠疫情對碳排放的影響839
26.3.4后疫情時代的復蘇839
參考文獻839
第27章能源供應側關鍵技術評估843
27.1清潔煤技術843
27.1.1煤電節(jié)能減排政策及發(fā)展趨勢843
27.1.2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845
27.1.3煤化工技術政策及發(fā)展形勢845
27.2天然氣技術846
27.2.1天然氣資源及開發(fā)利用形勢846
27.2.2天然氣技術發(fā)展847
27.2.3天然氣發(fā)展前景849
27.3可再生能源發(fā)電技術849
27.3.1水力發(fā)電850
27.3.2風力發(fā)電850
27.3.3太陽能發(fā)電852
27.3.4生物質發(fā)電855
27.3.5海洋能技術855
27.4可再生能源供熱技術856
27.4.1太陽能供熱856
27.4.2生物質供熱856
27.4.3地熱能供熱857
27.5氫能技術858
27.5.1我國氫能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858
27.5.2氫能技術發(fā)展展望858
27.6核電技術858
27.6.1我國核電發(fā)展現(xiàn)狀858
27.6.2我國核電主要堆型及技術能力859
27.6.3我國核電發(fā)展目標和未來前景859
27.7電力系統(tǒng)減排技術860
27.7.1儲能技術860
27.7.2煤電靈活應用技術860
27.8電力系統(tǒng)低碳發(fā)展情景861
參考文獻862
第28章能源需求側關鍵技術評估864
28.1工業(yè)部門864
28.1.1工業(yè)部門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現(xiàn)狀864
28.1.2工業(yè)部門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情景866
28.1.3工業(yè)部門關鍵減排技術評估868
28.2交通運輸部門871
28.2.1交通運輸部門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現(xiàn)狀871
28.2.2交通運輸部門能源需求和CO2排放情景872
28.2.3交通運輸部門關鍵減排技術評估874
28.3建筑部門879
28.3.1建筑部門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現(xiàn)狀879
28.3.2建筑部門能源需求和CO2排放情景881
28.3.3建筑部門關鍵減排技術評估882
參考文獻887
第29章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減排評估891
29.1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溫室氣體減排891
29.1.1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溫室氣體排放現(xiàn)狀891
29.1.2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CO2減排技術評價892
29.1.3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N2O減排技術評價893
29.1.4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HFCs減排技術評價895
29.2農(nóng)業(yè)活動減排增匯技術900
29.2.1農(nóng)業(yè)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現(xiàn)狀900
29.2.2種植業(yè)溫室氣體減排技術評價901
29.2.3畜禽養(yǎng)殖業(yè)溫室氣體減排技術評價903
29.2.4農(nóng)田土壤和草地固碳技術評價904
29.3林業(yè)和草原減排增匯技術905
29.3.1我國林業(yè)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措施905
29.3.2我國林業(yè)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906
29.3.3我國林業(yè)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途徑、潛力和障礙907
29.3.4林業(yè)和草原減排的障礙與政策908
29.4城市廢棄物處理減排技術909
29.4.1城市廢棄物處理溫室氣體排放現(xiàn)狀909
29.4.2城市廢棄物處理減排技術評價910
參考文獻915
第30章CCUS技術發(fā)展評估及展望918
30.1CCUS技術進展與政策評估918
30.1.1CCUS技術介紹918
30.1.2國內外示范工程920
30.1.3我國CCUS相關政策923
30.2CCUS減排潛力925
30.2.1我國CCUS的理論封存容量925
30.2.2CO2利用技術減排潛力925
30.2.3CO2地質利用與封存減排潛力926
30.2.4CCUS在各部門應用潛力926
30.3CCUS成本與效益929
30.3.1CCUS技術能耗與成本929
30.3.2CCUS技術的成本競爭力931
30.3.3CCUS技術的社會效益933
30.4CCUS技術發(fā)展展望934
30.4.1構建面向碳中和目標的CCUS技術體系934
30.4.2明晰面向碳中和目標的CCUS發(fā)展路徑934
30.4.3完善CCUS發(fā)展支撐環(huán)境934
30.4.4開展大規(guī)模CCUS示范與集群示范934
參考文獻934
第31章地球工程939
31.1地球工程的基本概念940
31.2地球工程相關的國際背景940
31.2.1地球工程研究的興起和發(fā)展940
31.2.2IPCC有關地球工程的科學評估942
31.2.3地球工程的治理943
31.3太陽輻射管理的綜合影響評估944
31.3.1氣候效應944
31.3.2環(huán)境影響與風險946
31.3.3社會經(jīng)濟影響947
31.3.4倫理問題和國際治理948
31.4地球工程的發(fā)展前景展望949
31.4.1地球工程在應對氣候變化總體框架中的定位949
31.4.2加強地球工程大科學研究的國際合作950
31.4.3構建國際溝通平臺和治理體系951
31.4.4中國的地位和應對策略952
參考文獻953
第32章中國實現(xiàn)2030年自主貢獻目標的綜合評價959
32.1中國自主貢獻目標959
32.1.1中國實現(xiàn)CO2排放達峰的峰值幅度與年份960
32.1.2確保CO2排放2030年前達峰961
32.1.32060年碳中和目標愿景963
32.2實現(xiàn)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重點領域963
32.3實現(xiàn)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技術路線圖966
參考文獻968
第33章中國本世紀中葉長期低碳發(fā)展戰(zhàn)略與路徑971
33.1本世紀中葉長期低碳發(fā)展轉型路徑971
33.2本世紀中葉長期低碳發(fā)展轉型的影響976
33.3低碳發(fā)展戰(zhàn)略的政策體系與保障機制980
33.3.1推動協(xié)同治理與多方共贏980
33.3.2加強技術創(chuàng)新和產(chǎn)業(yè)應用980
33.3.3強化目標責任和法治保障980
33.3.4建立市場信號和市場機制981
33.3.5實現(xiàn)開放互利與合作共贏981
參考文獻981
第四部分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
第34章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行動概述987
34.1CAR3(“十二五”)以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形勢987
34.1.1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外部形勢988
34.1.2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內部形勢989
34.2CAR3(“十二五”)以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運作體系和機制變化991
34.2.1應對氣候變化組織機構建設進展991
34.2.2氣候變化政策制定模式和執(zhí)行機制992
34.3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行動的總體特點和效果總體評估993
34.3.1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行動的主要特點993
34.3.2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行動總體效果評估996
34.4CAR3以來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發(fā)展和展望998
34.4.1經(jīng)濟政策的變化趨勢998
34.4.2其他政策工具變化趨勢1001
34.4.3氣候決策機制案例:歐盟氣候政策決策過程1001
34.4.4氣候政策研究熱點1002
34.4.5小結和展望1004
34.5本部分路線圖1005
參考文獻1006
第35章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規(guī)劃和標準1011
35.1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guī)體系的進展與評估1012
35.1.1《應對氣候變化法》的推進情況1012
35.1.2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法律和法規(guī)1012
35.1.3應對氣候變化的地方立法和規(guī)章1017
35.1.4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guī)體系評估1019
35.2應對氣候變化規(guī)劃體系的進展與評估1020
35.2.1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納入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規(guī)劃1020
35.2.2國家層面應對氣候變化規(guī)劃和方案1020
35.2.3省級層面的應對氣候變化規(guī)劃和方案1021
35.2.4部門的應對氣候變化相關規(guī)劃和方案1022
35.2.5應對氣候變化規(guī)劃體系的評估1024
35.3應對氣候變化標準化工作的進展與評估1025
35.3.1應對氣候變化標準化發(fā)展相關政策1025
35.3.2國內標準化工作1026
35.3.3地方標準的制定情況1027
35.3.4積極參與ISO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國際標準化工作1029
35.3.5應對氣候變化標準體系評估1030
參考文獻1031
第36章國家碳市場建設1032
36.1試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1033
36.1.1構建政策法規(guī)體系,亟待加強法律效力1033
36.1.2建立MRV制度,亟待強化細節(jié)管理1034
36.1.3因地制宜制定配額分配方法,仍需不斷調整1034
36.1.4市場初具規(guī)模,亟待加強市場監(jiān)管、提升交易活躍度1036
36.1.5強化履約管理,協(xié)同減排成效初現(xiàn)1037
36.1.6利益相關方廣泛參與,持續(xù)開展能力建設1038
36.1.7積極探索不同模式,推動碳普惠交易1038
36.1.8認真總結共性差異,提供寶貴經(jīng)驗1038
36.2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體系建設1039
36.2.1完善管理體系,提升質量和效率1039
36.2.2構建規(guī)范化技術支撐體系,提供多領域方法學1039
36.2.3備案多種類多領域CCER,開發(fā)系列金融衍生品1040
36.2.4交易相對活躍,仍需控制交易風險1040
36.2.5履約抵消效果初顯,碳中和貢獻有限1041
36.3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1041
36.3.1出臺全國碳市場建設方案,構建“1 N”型政策法規(guī)體系1041
36.3.2不斷完善MRV制度,開展重點排放單位排放核查與報告1042
36.3.3明確覆蓋范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結合確定配額總量1043
36.3.4提出行業(yè)基準線法,開展企業(yè)配額試算工作1043
36.3.5確定支撐系統(tǒng)建設運維單位,有序推進系統(tǒng)建設1043
36.3.6多方組織籌措,持續(xù)開展能力建設1044
36.3.7關注政策協(xié)同性,不斷推進互補性設計1044
參考文獻1045
第37章應對氣候變化的經(jīng)濟政策1048
37.1促進節(jié)能與能效改進的經(jīng)濟激勵政策1048
37.1.1價格杠桿1049
37.1.2節(jié)能補貼1049
37.1.3合同能源管理1050
37.1.4用能權(或節(jié)能量)交易1051
37.2促進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的經(jīng)濟政策1052
37.2.1促進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的投資政策1052
37.2.2促進可再生能源發(fā)電技術進步政策1056
37.2.3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政策1059
37.2.4可再生能源發(fā)展協(xié)同效應評估1061
37.3氣候融資和綠色金融政策1061
37.3.1綠色債券1061
37.3.2綠色信貸1063
37.3.3氣候保險1065
37.4其他相關政策1066
37.4.1資源稅對資源效率和氣候變化的影響1066
37.4.2環(huán)境保護稅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分析1067
37.4.3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對氣候變化的影響1068
37.5適應氣候變化的經(jīng)濟政策1069
37.5.1適應領域的經(jīng)濟政策1069
37.5.2國內適應氣候變化的經(jīng)濟措施1070
37.5.3國內適應氣候變化的經(jīng)濟政策評估1073
參考文獻1075
第38章應對氣候變化的行政手段和行動1083
38.1節(jié)能降碳目標責任制1084
38.1.1政策概述1084
38.1.2政策有效性1087
38.1.3存在的問題與挑戰(zhàn)1090
38.2淘汰落后產(chǎn)能1092
38.2.1政策概述1092
38.2.2政策有效性1093
38.2.3存在的問題和挑戰(zhàn)1096
38.3適應領域相關行政措施1096
38.3.1政策概述1096
38.3.2政策有效性1098
38.3.3存在的問題與挑戰(zhàn)1099
參考文獻1101
第39章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研發(fā)政策和行動1104
39.1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政策與行動評估1104
39.1.1政策體系的完備性1104
39.1.2體制機制健全性1106
39.1.3科技任務部署的合理性1107
39.1.4相關部門及地方開展的科技行動1109
39.2科技任務的行動和效果1110
39.2.1科技產(chǎn)出及水平1110
39.2.2重大進展和成效1110
39.2.3能力建設1113
39.3趨勢和形勢1113
39.3.1應對氣候變化科技面臨的新形勢1113
39.3.2應對氣候變化科技面臨的新需求1114
參考文獻1116
第40章可持續(xù)發(fā)展政策的氣候協(xié)同效應1118
40.1貿易政策的氣候協(xié)同效應評估1119
40.1.1政策概述1119
40.1.2政策評估1120
40.1.3挑戰(zhàn)和展望1121
40.2環(huán)境政策的協(xié)同效應評估1121
40.2.1政策概述1122
40.2.2協(xié)同控制溫室氣體效果評估1123
40.2.3挑戰(zhàn)和展望1124
40.3社會發(fā)展政策的適應效應評估1124
40.3.1政策概述1124
40.3.2減貧政策1125
40.4社會保障政策1127
40.5教育發(fā)展政策1128
參考文獻1129
第41章應對氣候變化的地方行動、能力建設和公眾參與1132
41.1應對氣候變化的地方行動1132
41.1.1地方的減緩行動1132
41.1.2地方的適應行動1137
41.2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1142
41.2.1溫室氣體統(tǒng)計核算報告體系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1142
41.2.2主要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1147
41.3應對氣候變化的公眾參與1148
41.3.1政府的推動1148
41.3.2企業(yè)的氣候變化意識與行動1150
41.3.3公眾的氣候變化意識與行動1152
參考文獻1155
第42章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1159
42.1中國與全球氣候治理1160
42.1.1中國認真履行在國際條約下的義務1160
42.1.2中國積極談判推動《巴黎協(xié)定》達成1161
42.1.3中國積極參與和推動《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外全球氣候治理進程1162
42.2中國推動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1163
42.2.1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總體部署1163
42.2.2減緩氣候變化南南合作1164
42.2.3適應氣候變化南南合作1164
42.2.4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南南合作1165
42.3“一帶一路”倡議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所做貢獻1165
42.3.1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綠色低碳發(fā)展1165
42.3.2綠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1166
42.3.3“一帶一路”綠色發(fā)展務實合作1166
參考文獻1170
第43章未來氣候政策需求1174
參考文獻1177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