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藝術藝術理論生產性觀眾:媒體接受作為文化與審美過程

生產性觀眾:媒體接受作為文化與審美過程

生產性觀眾:媒體接受作為文化與審美過程

定 價:¥72.00

作 者: [奧] 賴納·溫特 著
出版社: 重慶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68931526 出版時間: 2022-09-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文化社會學為導向對觀眾在日常生活背景下的媒體接受行為展開了研究。作者首先回顧了主流的傳播學研究,比如媒體效果研究、阿多諾/霍克海默關于文化工業(yè)的研究、鮑德里亞和詹姆遜關于后現代文化的研究,然后進一步深入主題,提出了一個新的媒體觀眾的概念——生產性觀眾。作者認為,這些觀眾并不是被動地接受媒體信息,而是在媒體接受的過程中,根據他們自己的需要積極地改造這些媒體文化產品,展現出他們的生產性和創(chuàng)造性。本書旨在表明,媒體接受作為一個文化與審美過程,其作用和重要性在當今社會被完全忽視了。我們對觀眾的生產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考察,是理解當今流行文化非常重要的一步。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賴納·溫特(Rainer Winter),任教于奧地利克拉根福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他是德語區(qū)傳媒社會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2010年,他作為客座教授在首都師范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任教。2012年,他又赴澳大利亞查爾斯特大學任教。他的學術成果豐富,出版了多部著作,比如《全球化美國?全球化的文化后果》(Globales Amerika? Die kulturellen Konsequenzen der Globalisierung,2003),《網絡中的反抗》(Widerstand im Netz,2010)等。 譯者簡介 徐蕾,1983年出生于杭州。2006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耳曼語言文學專業(yè),同年赴德國柏林工業(yè)大學深造,并于2009年獲得傳媒學碩士學位。畢業(yè)后定居德國,先后在西門子、戴姆勒等企業(yè)工作,卻始終未放棄對本專業(yè)的熱誠。工作之余仍堅持翻譯學術文章,關注傳媒學和社會學的發(fā)展動向。

圖書目錄

前言
導論
1 效果研究和觀眾研究中對觀眾的認知
1.1 效果研究的早期方法
1.2 修正1:加入干涉變量
1.3 修正2:大眾傳播的間接效果
1.4 對效果模型的執(zhí)著
1.5 對效果研究的社會學批評
2 文化工業(yè)理論中觀眾的構成
2.1 導言
2.2 文化工業(yè) VS. 真實藝術
2.3 文化產品
2.4 大眾文化的經驗
2.5 對文化工業(yè)理論的批判
3 讓·鮑德里亞和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眼中的媒體和媒體消費在后現代文化歷史中的角色
3.1 導言
3.2 在符號帝國中:讓·鮑德里亞的媒體消費理論
3.2.1 消費理論
3.2.1.1 理論背景
3.2.1.2 物、符號和需求
3.2.1.3 消費和區(qū)隔
3.2.1.4 對鮑德里亞消費理論批評的總結
3.2.2 鮑德里亞的媒體理論和仿真理論
3.2.2.1 關于仿真的意識形態(tài)
3.2.2.2 符碼的統治
3.2.2.3 超真實現象
3.2.2.4 “大眾”
3.2.2.5 對鮑德里亞媒體理論的總結性批評
3.3 文化的后現代邏輯:關于詹姆遜的理論
3.3.1 后現代場景
3.3.3 后現代經驗
3.3.4 后現代作為歷史階段
3.3.5 對詹姆遜理論的批評
4 日常生活的后現代審美化
4.1 導言
4.2 新的感受性:蘇珊·桑塔格對后現代文化理論的貢獻
4.2.1 導言
4.2.2 文化一致性
4.2.3 新的經驗方式
4.2.4 總結
4.3 有形性和去特殊性:拉什對后現代主義特征的歸納
4.3.1 話語和圖形
4.3.2 去特殊性作為后現代變遷的典型特征
4.3.3 電影中能指的形式
4.3.4 篇外:現代先鋒派電影
4.4 審美經驗和共同體的構建
4.4.1 通俗文化的審美
4.4.2 透明的終結
4.4.3 新的共同體的審美
4.4.4 總結
5 媒體接受的文化維度
5.1 導言
5.2 文化的概念
5.2.1 對文化的經典理解
5.2.2 人類學的描述性概念
5.2.3 文化的符號概念
5.2.3.1 理論聯系
5.2.3.2 民族志的文化分析
5.2.3.3 格爾茨式文化分析對媒體社會學的意義
5.2.3.4 對格爾茨文化分析的批判
5.3 從文本到背景:英國文化研究對媒體研究的發(fā)展
5.3.1 霍爾的編碼/解碼傳播模型
5.3.2 篇外:女性如何接收色情電影?
5.3.3 對霍爾模型的批評
5.3.4 戴維·莫利的研究
5.3.5 明星作為背景的現象
5.3.6 青年文化的社會實踐
5.3.7 媒體傳播的多義性
5.3.8 篇外:“007”電影作為互文現象
5.3.9 邪典電影和經典電影
5.3.10 結語
5.4 媒體接受的日常背景
5.4.1 導言
5.4.2 日常經驗的異質性
5.4.3 從消費者視角看商品和文化的關系
5.4.4 媒體接受的生產性
5.4.4.1 日常生活的基礎審美
5.4.4.2 行動的藝術
5.4.5 媒體接受研究中的民族志應用
5.4.6 踏入實踐領域的可能道路:粉絲
6 恐怖電影的接受
6.1 導言:恐怖電影的受歡迎度
6.2 當代話語下的粉絲建構
6.2.1 粉絲和狂熱者
6.2.2 對粉絲的刻板印象
6.2.3 追星行為的可能原因及后果
6.2.4 粉絲的非正統品味
6.3 《錄影帶謀殺案》
6.4 后現代恐怖電影的特征
6.5 篇外:恐怖電影類型的文化史
6.5.1 《變蠅人》
6.6 恐怖電影粉絲的社會網絡
6.6.1 導言
6.6.2 接受
6.6.3 電影的獲取
6.6.4 收集電影和其他物品
6.6.5 電影粉絲雜志的生產和接受
6.6.6 談話和八卦
6.6.7 知識的獲取和展現
6.6.8 傳播網絡和大會
6.6.9 社會圈子的結構
6.6.10 篇外:令人舒適的恐怖如何誕生
6.7 粉絲的類型
6.7.1 導言
6.7.2 新手
6.7.2.1 第一次相遇的震撼
6.7.2.2 特定背景下的誤解和迷失
6.7.2.3 代際之間的接受鴻溝
6.7.3 游客
6.7.3.1 體驗饑渴
6.7.3.2 探索性活動
6.7.3.3 表面的接觸
6.7.3.4 尋找超越日常之物
6.7.3.5 闖入新世界
6.7.4 愛好者
6.7.4.1 社會圈子的中心
6.7.4.2 “真正的粉絲”
6.7.4.3 知識
6.7.4.4 收藏和“再解讀”
6.7.4.5 特定背景下的經驗
6.7.4.6 電影粉絲雜志對怪物感興趣的意義
6.7.4.7 現實和幻想之間的搖擺
6.7.4.8 私人關系的意義
6.7.4.9 藝術愛好者
6.7.4.10 與社會圈子的聯系
6.7.5 狂熱者
6.7.5.1 “制造者”
6.7.5.2 知識帶來的區(qū)隔
6.7.5.3 自我表現帶來的區(qū)隔
6.7.5.4 收藏帶來的區(qū)隔
6.7.5.5 經歷帶來的區(qū)隔
6.7.5.6 身份認同帶來的區(qū)隔
6.7.5.7 電影粉絲之間私人關系的必要性
6.7.6 愉悅和恐怖的維度——從新手到狂熱者
6.8 恐怖電影社會圈子的文化經濟
6.8.1 導言
6.8.2 電影粉絲對民眾文化的感受性
6.8.3 電影粉絲的生產性
6.8.3.1 符號生產性
6.8.3.2 表現生產性
6.8.3.3 文本生產性
6.9 恐怖電影粉絲作為生產性觀眾
7 結論
7.1 全球化、本土性和鄰里關系
7.2 總結:媒體接受的生產性
8 后記:當前粉絲研究的視角和問題
8.1 導言
8.2 學院文化和粉絲文化之間的關系
8.3 粉絲文化的數字化
8.4 當今的文化反抗和賦權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