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章綜述了國內外已有的關于兒童性健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 研究。首先分析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論、社會認知理論和“互聯(lián)網 +” 家校合作的創(chuàng)新理論;其次綜述了國際組織和發(fā)達國家小學生性健康教育的實 踐研究,先后分析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面性教育的實踐研究,瑞典、美國、英 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開展的學校教育研究,以及家長和教師的 調查與訪談研究;最后分析我國小學生性健康教育政策、性健康教育家長和學 生的調查研究,以及我國有限的性健康教育干預研究的效果。第三章基于網絡開展小學家長和教師的兒童性健康教育的需求調研。采 用問卷法對京津冀 18所小學 21 402名家長和 16所小學 1224名教師進行了 調研,了解家長和教師開展基于“互聯(lián)網 +”家校合作性健康教育的準備情 況。結果發(fā)現(xiàn),家長對開展性健康教育的態(tài)度非常積極,但知識水平有限; 家長的教育實踐水平低,但愿意借助媒介(網絡和書籍等)開展教育;家長 對家校合作性健康教育的需求強烈,特別是對預防兒童性侵犯知識和技能的 教育;女孩家長較男孩家長的性教育態(tài)度和行為更為積極。對教師的調研有 相似的發(fā)現(xiàn),教師的性健康教育態(tài)度積極,但是知識水平和實踐教育水平較 低,而且與家長就兒童性健康教育問題的溝通較少,家校合作信心不足。但 是,教師接受培訓的愿望強烈,結果顯示,有培訓經歷的教師其教育意識較 高,教育行為的頻率也較高。第四章介紹了小學生性健康教育實證研究的全過程。首先,研究團隊基 于已有的研究和調研結果,開發(fā)了家校合作的小學生性健康教育材料:學校 教育的 26節(jié)課程和家庭教育的一本親子畫冊,家校合作的性健康教育包括生 理發(fā)展、心理健康、日常保健和自我保護四大主題教育內容。其次,在北京 兩所小學一至六年級 1069名(教育組 528名、對照組 541名)學生中開展了 基于班級微信群溝通的家校合作性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全面評價基于“互 聯(lián)網 +”家校共育材料對小學生性健康知識、態(tài)度和技能水平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互聯(lián)網+”家校共育效果顯著,相較于對照組,家校教育組學生的性健康知識和預防兒童性侵犯的自我保護技能水平均顯著提高;小學一至六年級教育組學生性知識平均分從 5.87分提高到 9.22分,一、二年級學生提高程度更大,教育獲得感強。實證數據支持“互聯(lián)網 +”平臺促進家校合作共育,提高了教師開展小學生性健康教育的信心,更好地發(fā)揮了家長在小學生性健康教育方面的力量。第五章梳理研究成果,基于中國小學生的實證數據,從跨文化角度進一步完善全面性教育理論,并提出了我國小學開展性健康教育的對策和建議,為我國進一步開展小學生性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活動提供數據支持和實踐參考。小學生性健康教育在中國推進的障礙在于操作層面,具體建議如下。第一,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要立足中國本土,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國 際特別是西方的一些教育內容;小學生性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不僅需要參考 國際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研究和經驗,還需要順應“互聯(lián)網 +”的時代需求,符 合中國文化和傳統(tǒng),適合中國兒童。第二,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要注重預防性侵 (性保護)的教育,關注男孩的教育;預防兒童性侵犯教育雖然僅是全面性健 康教育中的一部分,但卻是最為敏感的一部分,是家長提出頻次最多、最為急 迫想得到幫助的教育內容。第三,我國要加強教師職前和職后的性健康教育培 訓,提升教師開展性健康教育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第四,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要發(fā)揮家長的力量,家校合作提前溝通,并為家長提供線下的輔助教育材料。最后,本書的附錄部分提供了小學生性健康教育“互聯(lián)網 +”實證研究所用的問卷、訪談提綱、教育課程和家長畫冊等部分內容,供從事兒童性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研究者和讀者參考。本書試圖在“互聯(lián)網 +”時代探索從跨文化的角度理解、應用和完善兒童性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教育實踐,這些探索活動只是初步的嘗試,研究也存在諸多不足和局限性,但是仍然得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結論和建議。希望本書的內容能為我國全面開展小學生性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和實踐參考,并為我國或國際相關教育部門開展基于“互聯(lián)網+”家校合作的兒童性健康教育提供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