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總序 i
致謝詞 xiii
1.導論 001
1.1 整個藍圖 002
1.2 研究元倫理學的方法論 006
1.3 一個無效的方法? 012
1.4 就是*好的 021
2.從“好的”(good)開始 027
2.1 不完整的謂詞 028
2.2 對s來說,去(做)φ是好的 035
2.3 值的承載者:從事物到事態(tài) 038
2.4 對誰或對什么是好的? 043
2.5 作為一個K是好的,好的K 諸如此類的短語 054
2.6 “好的”的意義 059
附:事物的好(goodness) 070
3.“應該”的概率意義 073
3.1 工具條件句的問題 074
3.2 模態(tài)詞的語義論 083
3.3 工具條件句的模態(tài)分析 089
3.4 時態(tài)與含義 093
3.5 “假言令式”:餅干的例子 105
3.6 “應該”的概率語義論 108
3.7 反對克拉策 113
3.8 結論 118
附:應該去做 120
4.解釋理由 127
4.1 作為解釋為什么的理由 130
4.2 理由的行為者相對性 142
4.3 態(tài)度的理由 152
4.4 我們擁有的理由 156
4.5 我們要做哪個行動的理由 161
4.6 非事實性的理由 165
5.語用學與實踐性 176
5.1 從形式語義學到語用學 177
5.2 一個有原則的語用學 184
5.3 實踐性:挑戰(zhàn) 189
5.4 對話實踐性 203
5.5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10
6.多重目的 217
6.1 晦澀的目的 217
6.2 全盤考慮 224
6.3 權衡目的 230
6.4 不確定性 236
6.5 兩個維度中的漸進性 244
6.6 邏輯與言外強度 251
7.定言與*終 261
7.1 定言性:挑戰(zhàn) 262
7.2 語用定言性 267
7.3 修辭上的客觀性(夸飾的客觀性) 273
7.4 在其他語境中的定言性與道德性 278
7.5 錯誤的一種定言性? 286
7.6 *終善(Final Good)與*終目的 290
8.一個可分歧的問題 305
8.1 從信息相對性而來的分歧問題 308
8.2 作為語用學的分歧 314
8.3 在直接利益語境中的信息相對性 319
8.4 在間接利益語境中的信息相對性 322
8.5 有著條件句內容的態(tài)度 327
8.6 有著態(tài)度內容的條件句 331
8.7 從不同目的而來的分歧語用學 339
8.8 言談報告與真值評價 345
9.結論 358
9.1 語言學 359
9.2 形而上學 361
9.3 心理學 363
9.4 知識論 368
9.5 倫理學 369
9.6 元倫理學 372
參考文獻 376
索引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