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怎樣認識的
遇見的那兩個青年原來是一個人 ………002
我編《婦女周刊》他寫詩 ………………004
走進那座花園 ……………………………009
兩年闊別
馮至去后 …………………………………016
填補一個空虛 ……………………………021
國外的歲月
在愛西卡卜 ………………………………028
在海岱山學習 ……………………………032
我們交游的朋友 …………………………037
各自述說個人的身世 ……………………042
黑林區(qū)與羅迦諾 …………………………052
馮至預備博士論文 ………………………055
難忘春城花滿枝 …………………………058
結婚與歸途 ………………………………061
回國后的前四年
在北平 ……………………………………066
在吳淞 ……………………………………078
跟著同濟大學遷徙 ………………………086
到了昆明 …………………………………098
昆明,他的第二故鄉(xiāng)
貧窮與疾病 ………………………………106
報國寺街與怡園巷 ………………………110
故舊與新知 ………………………………115
寫作生活之一 ……………………………120
克服孤寂的心情 …………………………126
寫作生活之二 ……………………………133
歌德與杜甫 ………………………………137
文藝活動 …………………………………140
馮姚平入小學以后 ………………………145
馮姚明的誕生 ……………………………150
重慶羈旅 …………………………………156
回到北平
舊地重溫 …………………………………160
家庭生活 …………………………………165
寫作生活之三 ……………………………168
歧路與決斷 ………………………………173
豐富多彩的十七年
從北平解放到新中國的成立 ……………182
努力做人民教師 …………………………186
馮至在國外和國內幾處的訪問與工作 …202
結束語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