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預算——政策、程序與政治》共分為七個部分,各部分內容前后呼應,彼此關聯(lián)。第一部分介紹了公共預算的含義與特征、起源與目的、功能演變及改革歷程。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公共預算與其他類型預算之間的差異、早期預算改革的基本理念與主要行動等有關公共預算的概念性與背景性知識。第二部分展現(xiàn)了行政預算改革的主要內容與成效爭議、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的預算權力角逐、行使否決權與創(chuàng)新直接民主參與等活動對于預算權力與過程的影響。讀者可以從中了解美國公共預算制度的設計與運行是如何推動公共預算改革等實踐對公共預算產生深遠影響的。第三部分描繪了眾多預算參與者的角色、動機與決策活動。除了經常被提及的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的預算辦公室、行政職能機構、預算官員等參與者以外,這部分還特地選擇了有關法院、高級行政官員、預算分析師等較少被提及的預算行動者的相關經典文獻,并且分析了漸進主義假設下的預算長期穩(wěn)定性與現(xiàn)實中政治和理念轉變對公共預算的短期沖擊兩者之間的結構性問題。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不同預算參與者的功能與角色定位討論、預算行動策略的傳統(tǒng)假設與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之間的矛盾等極具啟發(fā)性的研究視角及研究結論。第四部分論述了預算立法改革活動對于預算程序的塑造、預算模式改革活動對于預算決策者的影響、直接民主對于預算活動的沖擊及其后果。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預算過程中的內在制衡機制、預算過程對于預算結果的影響、聯(lián)邦、州及地方政府公共預算面臨的壓力等有關預算過程的制度變革、深層次矛盾以及一系列懸而未決的疑慮。第五部分分析了降低預算靈活性的諸多約束,其來源主要包括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強制要求或補助條款、權利支出擴張擠出其他領域的支出、各種形式的稅收與支出限制、特定的司法判決對預算支出的要求。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聯(lián)邦制下各級政府的運作模式與權力對抗.公民意志對公共預算收支總量及結構的直接與間接限制、法院介入公共預算的潛在路徑與經典案例分析等公共預算運行中對優(yōu)先事項與自由裁量的諸多束縛。第六部分介紹了州與地方政府在面臨收入約束與民眾期望矛盾時所采取的私營化與服務外包等改革措施。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這兩種不同措施之間的差別、改革成敗的經驗教訓以及由改革帶來的問責問題等一系列對于我國當下簡政放權、推行PPP模式等改革活動具有啟發(fā)性的研究視角與研究結論。第七部分探討了預算平衡的規(guī)范、預算概念的定義、預算實踐失敗及困境背后的道德與理念問題。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法定要求預算平衡背后的一般共識、聯(lián)邦預算概念的內涵及其對預算內容的要求、特定預算實踐與機構運行中存在的價值取向等問題,足以引發(fā)我們對于公共預算存在價值、機制設計、管理取向、問責落實等問題的反思??v觀全書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艾琳·S.魯賓教授不僅通過選輯經典文獻為讀者介紹了公共財政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展現(xiàn)了相關主題下的觀點分歧與辯論立場。這使得讀者可以了解到作者們在研究問題時的思考過程,也有利于根據(jù)讀者自己的立場對同樣的研究問題構建自己的研究觀點,進而觸發(fā)對于公共預算理念、制度、實踐等諸多領域的比較分析與思考。因此,該書特別適合財政、政治、公共管理等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與高年級本科生,有助于學習了解美國公共財政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比較分析中美兩國在公共財政諸多領域的異同之處,對于我國未來預算改革的理論探索也具有積極的啟發(f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