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晶體和富晶體的火山(碎屑)巖在自然界廣泛分布且密切共生,其中貧晶體端元通常被認為產生于晶粥體的熔體抽取過程。然而形成富晶體端元的巖漿由于黏度大且流動性差,其從巖漿儲庫的活化遷移機理一直是火成巖巖石學的難點。東昆侖那更地區(qū)密切共生的貧晶體流紋巖、富晶體英安玢巖(次火山巖相)和富晶體流紋英安巖是解決此科學問題的理想天然實驗室。因此,本書以那更(次)火山巖為研究對象,以鋯石原位微區(qū)U-Pb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為主線,結合全巖主、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組成分析以及MELTs-Excel程序模擬等,揭示了那更(次)火山巖的巖漿來源及其相互之間的成因聯系,初步查明了富晶體流紋英安巖的晶粥再活化形成機理。此外,礦物交代反應(溶解-再沉淀與固態(tài)擴散)在多種類型熱液礦床中有大量報道,然而母礦物與子礦物之間的元素遷移過程以及不同類型交代反應的銀富集機制尚不明晰。因此,本書還對東昆侖那更銀礦不同世代黃鐵礦和白鐵礦的結構特征、原位微區(qū)主、微量元素與硫同位素組成開展了研究,揭示了含礦熱液流體活化未完全固結(冷存儲)晶粥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固態(tài)擴散機制可以發(fā)生于存在流體的低溫環(huán)境,并且比溶解-再沉淀機制更高效地富集銀等金屬元素。本書對利用礦物演化微區(qū)分析技術揭示大陸地殼演化、示蹤巖漿房過程及解析成礦作用過程提供了技術示范和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