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產流特點
1.2 課題組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水文預報研究成果
1.2.1 徑流形成機理研究
1.2.2 水文預報模型研發(fā)
1.3 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水文模型發(fā)展概述
1.3.1 下滲能力空間異質性研究
1.3.2 蓄滿超滲兼存的水文模型研究
1.3.3 靈活框架建模研究
參考文獻
第2章 半干旱地區(qū)超滲產流模型研究
2.1 格林-安普特降雨徑流模型
2.1.1 格林-安普特下滲模型
2.1.2 格林-安普特下滲能力分布曲線
2.1.3 基于物理基礎的下滲能力分布曲線
2.2 模型率定與評價指標
2.2.1 模型參數(shù)率定方法
2.2.2 評價指標
2.3 模型應用
2.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半干旱地區(qū)分布式模型研究
3.1 Grid-GA模型構建
3.1.1 模型結構與原理
3.1.2 不同時空分辨率與土壤分層的Grid-GA模型
3.2 單層產流 GridGA模型與GA-PIC模型應用比較
3.2.1 1km分辨率Grid-GA模型與GA-PIC模型的應用比較
3.2.2 90m分并幸 Grid GA模型與GA-PIC模型的應用比較
3.3 兩層產流Grid-GA模型與單層產流Grid-GA模型應用比較
3.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集合預報與實時校正研究
4.1 半濕潤地區(qū)集合預報方法
4.1.1 BMA集合預報法
4.1.2 G-BMA集合預報法
4.1.3 研究流域與評價指標
4.1.4 .集合預報方法應用比較
4.2 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實時校正方法
4.2.1 K-最近鄰(KNN)法
4.2.2 加入歷史洪水學習的KNN實時校正法(KNN-H法)
4.2.3 KNN-H法在半濕潤半干早地區(qū)的應用
4.3 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新安江-海河模型
5.1 海河流域概況與人類活動的影響
5.2 新安江-海河模型的構建
5.2.1 土地利用變化的模擬
5.2.2 流域地表徑流攔蕾量的模擬
5.2.3 流域地下徑流攔蓄量的模擬
5.2.4 河道人類活動的模擬
5.2.5 參數(shù)及變量先驗估計方法
5.3 典型流域概況
5.4 新安江模型模擬結果分析
5.4.1 阜平流城模擬結果分析
5.4.2 其他流域模擬結果分析
5.5 新安江-海河模型模擬結果分析
5.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洪水模擬與影響因子的響應評估
6.1 概述
6.2 研究流域和數(shù)據
6.2.1 研究區(qū)概況
6.2.2 數(shù)據來源
6.3 研究方法
6.3.1 基于時空尺度分析構建降雨事件
6.3.2 不同產流機制的水文模型應用
6.3.3 模型參數(shù)單定
6.4 多層次評價分析
6.4.1 降雨事件異質性評價
6.4.2 模型結果評價
6.5 結果分析與討論
6.5.1 降而事件結果分析
6.5.2 模型模擬結果分析
6.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TOKASIDE模型及參數(shù)敏感性研究
7.1 TOKASIDE模型
7.2 TOKASIDE模型參數(shù)對洪水過程的影響
7.2.1 土壤厚度分析
7.2.2 土壤橫向飽和水力傳導度分析
7.2.3 地表曼寧糙率系數(shù)分析
7.2.4 河道曼寧糙半系數(shù)分析
7.3 參數(shù)敏感性統(tǒng)計
7.3.1 LH-OAT方法
7.3.2 敏感性分析方法步驟
7.3.3 敏感性分析結果
7.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TOKASIDE模型計算單元分辨率影響及嬌正研究
8.1 空間分辨率對水文模擬結果的影響
8.2 空間分辨率影響機理研究
8.2.1 流城概況
8.2.2 流域坡度分析
8.2.3 河段特征分析
8.2.4 流域最長匯流路徑分析
8.3 空間分辨率模擬矯正
8.3.1 基于坡度修正的方法
8.3.2 修正方案
8.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產流模式時空組合規(guī)律以及判別方法研究
9.1 概述
9.2 流域產流模式及時空組合規(guī)律
9.3 產流模式空間組合判別方法研究
9.3.1 蓄超主導子流城判別方法
9.3.2 網格產流模式判別方法
9.4 研究流域和數(shù)據
9.5 蓄超空間組合結果及分析
9.5.1 蒿超主導子流城分類結果
9.5.2 蓄超網格空間分布結果
9.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0章 基于子流域的蓄超空間組合產流模擬方法研究
10.1 概述
10.2 蓄超空間組合模型構建
10.2.1 SCCMs模型結構
10.2.2 SCCMs模型原理
10.2.3 SCCMs模型參數(shù)
10.3 研究流域和評價指標
10.4 結果分析與討論
10.4.1 SCCMs模型模擬結果的綜合對比
10.4.2 SCCMs組合模型之間的比較
10.4.3 SCCMs非組合模型和組合模型的比較
10.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1章 基于蓄超時空動態(tài)組合的網格新安江模型研究
11.1 Grid-XAJ-SIDE模型構建
11.1.1 Grid-XAJ模型
11.1.2 Grid-XAJ-SIDE模型結構
11.1.3 Grid-XAJ-SIDE模型原理
11.1.4 Grid-XAJ-SIDE模型參數(shù)
11.2 典型流域模擬與驗證
11.2.1 研究流域
11.2.2 模型率定結果分析
11.2.3 蓄超產流模式時空分布特點
11.3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