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依據(jù)和研究意義
1.2 研究現(xiàn)狀與存在問題
1.2.1 金礦床研究進展
1.2.2 興蒙造山帶研究進展
1.2.3 中亞造山帶二疊紀金礦床研究進展
1.2.4 圖古日格金礦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內容與方法
1.4 已完成工作
1.5 主要認識及創(chuàng)新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
2.1 地層
2.1.1 下元古界寶音圖群
2.1.2 其他地層
2.2 構造
2.3 巖漿巖
第三章 礦床地質特征
3.1 礦區(qū)地層
3.2 礦區(qū)構造
3.3 礦區(qū)侵入巖
3.3.1 二疊紀似斑狀花崗巖
3.3.2 二疊紀花崗巖
3.3.3 二疊紀蝕變閃長巖
3.3.4 二疊紀角閃石巖
3.3.5 志留紀黑云母花崗巖
3.4 礦體特征
3.5 礦石礦物特征
3.6 金的賦存狀態(tài)
3.7 圍巖及蝕變
3.8 成礦期次和成礦階段
第四章 成巖成礦年齡
4.1 侵入巖鋯石U-Pb年齡
4.1.1 樣品采集、處理及分析測試
4.1.2 樣品鋯石特點
4.1.3 測試結果
4.2 黃麩礦Re-Os年齡
4.2.1 樣品采集、處理及分析測試
4.2.2 測試結果
4.3 絹云母Ar-Ar年齡
4.3.1 樣品采集、處理及分析測試
4.3.2 測試結果
第五章 礦床地球化學特征
5.1 侵入巖主微量元素特征
5.1.1 樣品及測試分析
5.1.2 測試結果
5.2 侵入巖Sr-Nd同位素測試
5.2.1 樣品及測試分析
5.2.2 測試結果
5.3 S和Pb同位素測試
5.3.1 樣品及測試分析
5.3.2 分析結果
5.4 黃鐵礦標型特征
第六章 流體包裹體特征
6.1 樣品采集、處理及分析測試
6.2 流體包裹體巖相學
6.3 均-溫度和鹽度
6.4 流體包裹體成分
6.5 氫氧同位素分析
第七章 礦床成因
7.1 成巖與成礦事件的耦合
7.2 成巖成礦背景
7.3 成礦流體性質及來源
7.4 物質來源
7.4.1 成巖成礦物質來源
7.4.2 成礦流體中硫的來源
7.4.3 成礦流體中鉛的來源
7.5 礦床成因類型
7.6 成礦動力學
7.6.1 巖漿熱液的來源
7.6.2 金的運移和沉淀機制
7.6.3 成礦過程及模型
第八章 區(qū)域成礦意義
8.1 興蒙造山帶早二疊世構造背景
8.2 興蒙造山帶二疊紀金成礦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