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探索物質基本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粒子物理學快速發(fā)展并在20世紀50-70年代初經歷了困頓與激昂。國際粒子物理學界致力于為實驗上新發(fā)現的大量粒子尋找秩序,提出新的概念或構建新的模型。其間,中國理論物理學家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對國際粒子物理學前沿問題做出獨特的探索,提出了強子結構理論——層子模型。劉金巖的《構建強子結構理論——中國物理學家的層子模型》一書基于翔實的文獻、中外文珍貴史料,并結合作者的大量口述史訪談,系統闡釋了中國物理學家集體構建層子模型的歷史。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岳良先生認為,作者對層子模型歷史扎實的科學史研究工作不僅填補了中國物理學史研究的空白,也為物理學家了解中國理論物理學早期發(fā)展史提供了資料。同時,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柏春先生也認為,作者在書中厘清了科學家提出一種強子結構理論的基本史實和邏輯主線,為中國近代科技史研究做了一項補白。《構建強子結構理論——中國物理學家的層子模型》主要分五章,以國際粒子物理早期發(fā)展為背景,梳理影響中國粒子物理學發(fā)展的關鍵事件,厘清層子模型構建的基本史實、邏輯主線和學術影響,同時探討了層子模型構建的社會與境(context),特別是哲學、政治和外交等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作者認為,中國物理學家在國際主流視強子為點粒子之際,思考粒子物理發(fā)展方向,從強子內部有物理實體出發(fā),借鑒核物理和量子場論方法,繞過求解束縛態(tài)場方程問題,引入強子內部結構波函數和層子波函數的重疊積分等概念,給出一套計算S矩陣元的近似方法,并對強相互作用的關鍵問題做了理論探索。受多種因素制約,層子模型未能發(fā)展成一套完善的理論并產生預期的國際影響,但這項理論探索為中國粒子物理學發(fā)展鍛煉了學術隊伍。通過層子模型這一物理學案例,讀者可以理解20世紀50-70年代中國基礎研究的發(fā)展特點及其社會與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