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馬/列/毛/鄧經(jīng)典理論馬克思與費爾巴哈學術(shù)關(guān)系的歷史原像

馬克思與費爾巴哈學術(shù)關(guān)系的歷史原像

馬克思與費爾巴哈學術(shù)關(guān)系的歷史原像

定 價:¥108.00

作 者: 陳中奇 著
出版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研究叢書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305249310 出版時間: 2022-12-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以文本學解讀為基礎(chǔ),遵循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方法,全面梳理了馬克思與費爾巴哈之間的學術(shù)關(guān)系的形成、發(fā)展和演變的全過程,厘清了馬克思與費爾巴哈之間的思想債務關(guān)系,提出了諸多具有獨到價值的學術(shù)觀點,能夠為當前國內(nèi)學界系統(tǒng)深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作者簡介

  陳中奇,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曾先后就讀于西北大學法律系、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南京大學哲學系,獲法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教YU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各1項,出版著作4部,編寫教材4部,在《思想理論教育導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科學社會主義》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30多篇,獲得西安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陜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等各類學術(shù)獎勵20多項。

圖書目錄

【目 錄】
導言 001
前言 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五重否定 023
一、“發(fā)生學觀點的批判哲學”對思辨哲學的否定 027
二、人本學和自然學對神學的否定 031
三、經(jīng)驗主義對理性主義的否定 046
四、人的自然本質(zhì)對人的精神本質(zhì)的否定 052
五、“自然科學”對哲學的否定 061
 
第一章 馬克思與費爾巴哈哲學的最初相遇 064
第一節(jié) 博士論文寫作時期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的首次接觸 064
一、作為青年黑格爾派成員的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的第一次相遇 065
二、黑格爾哲學史著作: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的共同理論出發(fā)點 069
三、馬克思與費爾巴哈在哲學史研究上的比較 072
 
第二節(jié) 《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初步熟悉 074
一、“我們一時都成為費爾巴哈派了”嗎? 075
二、“苦惱的疑問”與《關(guān)于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的不期而遇 078
三、《萊茵報》時期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的差異 081
 
第二章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時期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哲學的初次運用 083
第一節(jié)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前因后果 085
一、馬克思何以選擇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進行批判? 085
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文本“缺失”之謎 087
三、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密切關(guān)注 093
 
第二節(jié) 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在政治批判中的運用 098
一、《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對費爾巴哈“顛倒過來”方法的運用 098
二、《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的繼承與發(fā)展 103
三、《德法年鑒》時期費爾巴哈對恩格斯的影響 118
 
第三節(jié)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的兩種思想邏輯 123
一、“政治的”人道主義:馬克思“現(xiàn)實人道主義”世界觀的第一次闡發(fā) 123
二、“政治的”唯物主義:馬克思“政治的”人道主義背后的隱性思想邏輯 126
三、一個沒有兌現(xiàn)的“預告”背后的理論困境 128
 
第三章  《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時期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哲學方法論的全面運用 131
第一節(jié)  《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理論支援背景 133
一、《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理論邏輯要求是馬克思進行“國民經(jīng)濟學批判研究”的最起因 134
二、法國、英國和德國的社會主義者的著作的直接影響 137
三、費爾巴哈的“發(fā)現(xiàn)”對馬克思“國民經(jīng)濟學批判研究”的基礎(chǔ)性作用 139
 
第二節(jié)  《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的費爾巴哈哲學思想和方法論 143
一、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背后的費爾巴哈“宗教異化”邏輯 143
二、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觀點背后費爾巴哈的“人本學”視野 145
三、馬克思透過費爾巴哈的“眼鏡”批判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 147
 
第三節(jié)  “社會的”人道主義:馬克思“現(xiàn)實人道主義”世界觀的第二次闡發(fā) 150
一、馬克思對“人的本質(zhì)”問題的第一次闡發(fā) 151
二、“社會的”唯物主義:馬克思“社會的”人道主義背后的隱性思想邏輯 155
三、“哲學共產(chǎn)主義”: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起源 156
 
第四章  《神圣家族》時期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哲學的最后致敬 165
第一節(jié) 《神圣家族》的來龍去脈 167
一、馬克思就批判鮑威爾向費爾巴哈征求意見 168
二、《神圣家族》的寫作和出版過程 169
三、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首次合作 172
 
第二節(jié) 馬克思借助費爾巴哈對黑格爾思辨結(jié)構(gòu)秘密的揭露 174
一、馬克思對埃德加·鮑威爾的批判 174
二、馬克思對塞利加、布魯諾·鮑威爾思辨唯心主義的批判 180
三、馬克思與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思辨哲學上的差異 187
 
第三節(jié)  “歷史的”人道主義:馬克思“現(xiàn)實人道主義”世界觀的第三次闡發(fā) 189
一、“歷史的”人道主義的最初亮相  189
二、“歷史的”唯物主義: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第一次闡發(fā)  193
三、“群眾的共產(chǎn)主義”: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發(fā)展 199
 
第五章  馬克思在《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費爾巴哈哲學的整體揚棄 202
第一節(jié)  《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理論支援背景 203
一、《黑格爾現(xiàn)象學的結(jié)構(gòu)》:一次承前啟后的思索 204
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次足以致命的攻擊 206
三、“布魯塞爾筆記”:一次研究經(jīng)濟學的強烈印象 211
 
第二節(jié) 馬克思“實踐”概念的形成 213
一、《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之前馬克思“實踐”概念的演變 213
二、《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實踐”概念 215
三、從《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經(jīng)濟學的國民體系〉》看馬克思的“實踐”概念 218
 
第三節(jié)  “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第二次闡發(fā) 224
一、“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對“人本學”和“自然學”的揚棄 224
二、“實踐的”認識方法對“感性直觀”的認識方法的超越 228
三、人的“社會的”“實踐”本質(zhì)對人的“自然的”“類”本質(zhì)的顛覆 230
四、“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再定位 237
 
第六章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時期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哲學的全面超越 241
第一節(jié)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過程和文本結(jié)構(gòu) 243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過程 243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文本結(jié)構(gòu) 247
 
第二節(jié) “圣麥克斯”章:馬克思對施蒂納的徹底批判 252
一、馬克思何以要不厭其煩地抨擊施蒂納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253
二、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第三次闡發(fā) 255
三、“圣麥克斯”章:“唯物史觀”在多個領(lǐng)域的初步運用 258
 
第三節(jié) “費爾巴哈”章: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多重正面闡述 263
一、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第一重闡述 266
二、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第二重闡述 271
三、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第三重闡述 276
四、馬克思對“人的本質(zhì)”問題的第三次闡發(fā) 278
 
第四節(jié)  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逐漸形成 280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初步批判 282
二、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逐漸厘清 289
 
第七章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之后的馬克思與費爾巴哈 297
第一節(jié)  馬克思與費爾巴哈各自的理論進路 298
一、費爾巴哈的理論進路 299
二、走出費爾巴哈陰影的馬克思 301
三、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逆襲 309
 
第二節(jié)  馬克思唯物史觀與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人本學的聯(lián)系與差別 316
一、馬克思唯物史觀與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人本學的聯(lián)系 316
二、馬克思唯物史觀與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人本學的差別 319
 
結(jié)束語:卡爾·馬克思與費爾巴哈哲學的終結(jié) 324
 
附錄一  馬克思與費爾巴哈學術(shù)史對應簡表 327
 
附錄二  馬克思《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與費爾巴哈相關(guān)哲學文本對照簡表 330
 
附錄三  馬克思世界觀的五個階段和四次轉(zhuǎn)變 342
 
參考文獻 353
 
2016年博士論文后記 364
 
2019年預出版后記 369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