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的本質是交流。《“我在鄭州挺好的”:父子家書(1992—2001)》分享代際對話,匯集一對平凡父子縱跨十年的往來家書,并以同一時期的日記、書信、作品為素材,創(chuàng)作旁白,文字質樸有趣味,展現(xiàn)了一個男孩成長為男人的迷惘與喜悅,一個父親化身為朋友的關愛與指導,一個家庭傳承并發(fā)展的家風與家教。此書部分內容曾發(fā)表于《讀庫》《天涯》《美文》《大觀》等。從十八歲到二十七歲,從中學到大學,從書店到雜志社,從揮別初戀到牽手愛人,主人公涉世之初的種種人生細節(jié),讀來或能感同身受,或可會心一笑。【作者的話】“人言固然可畏,但更可畏的是自己的豆腐心,而不是別人的刀子嘴。”“單位里,屬豬的吃了不干活,屬狗的吃了還咬人,屬牛的干了還挨鞭子。”“患難知己,友誼才開始。”父親的這些話,如今看來,每一句背后都有著驚心動魄的經歷。書信的本質是交流,寫信即寫心。雖然紙質書信時代已經遠去,人們的交流方式也在更新,但今日年輕人面臨的問題與二十多年前相比,并無根本改變,仍需用心面對。而這,也是我出版昔日父子家書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