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至南宋這近四百年時間,是《韓熙載夜宴圖》《溪山行旅圖》《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等傳世名作涌現的時期,也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特殊而關鍵的階段:越來越多的畫家脫離了寺廟和宮室壁畫的集體創(chuàng)作,壁畫與卷軸畫形成新的互動關系;掛軸的產生以及對手卷形式的探索,催生出影響深遠的構圖樣式和觀看方式;日臻細化的繪畫分科隱含著繪畫實踐的進一步專業(yè)化;中央及各地方政權的深度參與導致繪畫創(chuàng)作的行政化和機構化,進而形成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綜合性宮廷繪畫系統(tǒng);孕育中的文人繪畫發(fā)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其美學觀念影響了宮廷趣味和宗教繪畫的風格,為其最終成為中國繪畫主流開啟了先河。 本書是著名美術史家巫鴻的全新力作,延續(xù)《中國繪畫:遠古至唐》的寫作思路,吸納考古美術的新近研究成果,聚焦五代至南宋時期各種類型的繪畫作品及其媒材特征,關注多元背景下的繪畫實踐與跨地域交流,力圖勾勒更加全面、立體的中國繪畫發(fā)展脈絡,多維度講述中國繪畫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