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藝術藝術理論藝術與物性

藝術與物性

藝術與物性

定 價:¥128.00

作 者: 巫鴻 編著
出版社: 上海書畫出版社
叢編項: 中國材質藝術叢書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47931004 出版時間: 2023-06-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著名美術史家、藝評家、策展人巫鴻主持編著的“中國材質藝術”叢書第一輯。該叢書通過專題分析的方式,針對中國藝術中的各種材質,展示不同材料在中國美術史中的重要性,探索這些材料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宗教、政治、性別和思想上的含義。本輯涵蓋了中國美術史的全過程,從史前時代到當代藝術,分別聚焦于玉器、陶器、銅像、石雕、玻璃、瓷器以及當代中國藝術中的“材質藝術”潮流,并以精美的插圖和引人入勝的文字,開啟一個從“材質”角度研討中國藝術的小型系列。“中國材質藝術”是著名美術史家、藝評家、策展人巫鴻主持編著的一個全新系列。本叢書旨在引進“圖像”與“物件”之外的第三個研究和理解藝術品的角度,即以材料和質料為研究出發(fā)點的“物性”。 “材質藝術”是藝術研究和藝術批評中的一個新觀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藝術表現和表達中起到的關鍵作用,由此構成藝術發(fā)展和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長遠傳統(tǒng)和重要方面。“材質”一詞既指制作藝術品和建筑物的“材料”,也意味著不同材料在意識形態(tài)和審美層次上的“質量”。這個概念因此包含和聯(lián)結了物質和精神兩個維度,一方面引導我們探究藝術創(chuàng)作中對不同材料的選擇標準和使用方式,同時也促使我們探索這些材料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宗教、政治、性別和思想上的含義。沿循這兩個維度,我們可以更加自覺地思考藝術創(chuàng)造與物質文化及技術發(fā)展之間的關系,也可以把中國美術中的諸多品種和特性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多元性更加緊密地連接起來。

作者簡介

  巫鴻,著名美術史家、藝評家、策展人,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F任芝加哥大學美術史系和東亞語言文化系講座教授、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筑中的“紀念碑性”》《重屏:中國繪面的媒介和表現》《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空間”的美術史》《中國繪面中的“女性空間”》《空間的敦煌:走進莫高窟》《中國繪畫 : 遠古至唐》等。 林偉正,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佛教美術、墓葬美術、中國建筑史等。《亞洲藝術檔案》(Archives of Asian Art)雜志特邀審稿人。著有《建筑靈山:中國五臺山的佛教建筑》等。 劉禮紅。密西根大學藝術史系莎莉•邁克爾遜•戴維森(Sally Michelson Davidson)中國文化與藝術講席教授暨藝術史系助理教授,紐約大學藝術史博士。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藝術史(以明清書畫為主)、早期現代中國與歐洲藝術與物質文化交流、絲綢之路藝術、藝術史與科技史的互動、藝術史學理論。 黃愛倫,美國加州帕薩迪那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副教授,耶魯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獲得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藝術、科學和材料之間的關系,重點關注中國的設計和物質文化領域。

圖書目錄

深厚的家學淵源,豐富的修學經歷,既有書齋的學養(yǎng),又有介入當代藝術的實踐,由此形成了作者跨學科、多視角、獨特的中國美術史研究的切入視角,成為當今具有國際影響的美術史學者。全書既有材質細節(jié)的幽微洞察,又有歷史概貌的把握,作者不時把中國美術史中的物性,與外面世界的物性勾連,視野比較開闊,見人所未見,發(fā)人所未發(fā),使我們熟悉的中國美術史,有了一種新的理解和闡釋的空間。——文藝評論家毛時安
 
巫鴻并未把藝術品作為多樣而變化中的世界觀的圖解。相反,藝術品在他手中成為歷史中的演員和創(chuàng)作者,而不僅僅是歷史的標志物。—— 藝術史學家伊萬蘭•卜阿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