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慈湖(1141—1226)是南宋思想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楊慈湖對孟子之思除了“性本善”的觀點而外不乏批評之辭。陸象山答楊慈湖的“本心之問”對楊慈湖思想的發(fā)展來說,其功用在于確證而不在于啟發(fā)。并且,慈湖對“心”之本質狀態(tài)及其發(fā)用功能的闡釋也遠勝其師陸象山。在楊慈湖的話語中,他幾乎不在單一的意義上論述“心”概念,而是將之與“一”和“覺”等概念一起使用,在相對系統(tǒng)化的語境中來闡明其思考。概而言之,楊慈湖的思想主要呈現為一個“‘一’—‘心’—‘覺’”的動態(tài)結構,慈湖在這一結構中闡釋“心”清明無體、澄然無際的特性;世界之本相從根本處而言,就是作為存在者整體的“一”;而對世間萬物之“一”狀態(tài)的洞達,便是己“心”之“覺”。整全性的“一”只有在主體之“心”深入其中并且“覺”了以后,才會向我們展示出其各方面的意義,己“心”之思也因此才獲得思考前提和思想成果,此為楊慈湖思想“‘一’—‘心’—‘覺’”的動態(tài)結構。楊慈湖思想在后世的流傳過程中曾一度淹沒,到了明代,伴隨著陽明之學的興起,因陽明學學者解釋陽明思想的需要,慈湖之學被重新詮釋,慈湖思想也因此獲得重登中國思想史舞臺的機會。慈湖思想與陽明學之間的關聯,應該成為中國思想史研究中被重新予以重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