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走近定縣秧歌
秧歌是歌舞戲多形態(tài)并存的民間藝術,戲是定縣秧歌的內核。學者眼中、民眾心中的定縣秧歌相似又不同,相依相異、各美其美。
一、家鄉(xiāng)的召喚
二、學者眼中的定縣秧歌
三、多種形態(tài)并存的秧歌
四、淺談民間戲劇研究
五、民間藝術研究一觀
第二章 定縣秧歌的生發(fā)土壤
定縣秧歌生于農、長于農,天然帶著農耕文明的底色?,F(xiàn)代化機器強力推進,農將不農、村或不村,定縣秧歌將如何自處?
一、沖積平原上的中山國
二、農事、信仰與文化
三、農不農、村不村
第三章 定縣秧歌的演進之路
車有車道,馬有馬路。定縣秧歌本來在自己的航道上平波緩進,從自娛自樂到“ 掙口飯吃”,突然平教會和抗戰(zhàn)兩座“ 大山 ”壓到身上,負重前行的秧歌會偏離航道嗎?
一、從秧歌會到三慶班
二、“洋博士下鄉(xiāng)”與“文明戲”進村
三、為抗戰(zhàn)服務的秧歌
第四章 “三起三落”的定縣秧歌劇團
民間藝術一旦有了正式的組織機制,會不會有更好的發(fā)展?定縣秧歌劇團用起起落落的事實告訴我們,答案不僅僅是“會”或“不會”這么簡單。
一、輝煌(1952—1960)
二、“半農半藝紅花開”(1962—1971)
三、復興(1978—1988)
第五章 重返民間的定縣秧歌
政府的支持說撤就撤,定縣秧歌只能重新投入民眾的懷抱。然而,見了“ 大世面”的定縣秧歌還能真切擁抱土里刨食的農民嗎?
一、被“放養(yǎng)”的二十年
二、劇目的傳變與得失
三、技術世界中的定縣秧歌
附:“臺口”實錄
第六章 非遺語境下定縣秧歌的“再生”之路
于民間藝術而言,非遺是個機會,能不能抓得住,能不能用得好,各地用差異化實踐提交了一份份色彩斑斕的答卷,定縣秧歌答得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一、劇團的建立與維系
二、傳承人與傳承基地
三、名目繁多的非遺展演活動
四、互動中的京津冀
第七章 秧歌小戲,行路不止
定縣秧歌自誕生至今,已有百余年,能成長為當前的樣態(tài),絕非一種力量灌注的結果,那么定縣秧歌背后究竟有哪些推手在暗自較量呢?
附錄1 定縣秧歌大事記
附錄2 定縣秧歌傳承譜系表
后 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