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內篇 扶陽解經 6
第一章 扶陽《內經》解 6
第一節(jié) 《內經》入門知要 7
1. 醫(yī)學之源——《黃帝內經》 7
2. “素問”釋義 7
3. “靈樞”釋義 8
4. 關于《黃帝內經》的研究方法 9
第二節(jié) 《黃帝內經》 分解精講 10
1. 《上古天真論》 10
2. 《四氣調神大論》 18
3. 《生氣通天論》 23
4. 《金匱真言論》 30
5. 《陰陽應象大論》 35
6. 《陰陽離合論》 47
7. 《陰陽別論》 50
8. 《靈蘭秘典論》 55
9. 《六節(jié)藏象論》 58
10. 《五臟生成》 65
11. 《五臟別論》 71
12. 《異法方宜論》 73
13. 《移精變氣論》 76
14. 《湯液醪醴論》 80
15. 《玉版論要》 83
第二章 扶陽《傷寒》解 87
第一節(jié) 《傷寒》入門知要 87
1. 六經與十二經脈辨析 87
2. 六經之上 89
3. 正邪兩立,以制為用 90
4. 寒邪與人體的關系 90
5. 火與人體的關系 93
第二節(jié) 《傷寒論》 分解精講 95
1.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 95
2.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 109
3.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141
4.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162
5.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165
6.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厥利嘔噦附》 166
第三章 《醫(yī)理真?zhèn)?middot;六經定法貫解》分解精講 167
中篇 扶陽執(zhí)中 173
第一章 扶陽臨證中土視域 173
第一節(jié) 扶陽理論的淵源——中醫(yī)學中脾胃學說溯源 173
1. 中醫(yī)學中脾胃理論的發(fā)展脈絡 173
2. 《內經》論脾胃 173
3. 《傷寒雜病論》中的脾胃 174
4. 《難經》中的脾胃論述 174
5. 《脾胃論》專論脾胃 175
6. 《臨證指南醫(yī)案》補充發(fā)揮 175
7. 《四圣心源》論脾胃 176
8. 鄭欽安的脾胃觀 176
9. 總體評價 177
10. 附錄:歷代醫(yī)家和醫(yī)書對脾胃和脾胃虛寒的經典論述 177
第二節(jié) 扶陽執(zhí)中論 179
1. 執(zhí)一守中,立分生死 179
2. 生死既分,以熱為用 180
3. 一氣化陰陽 183
4. 陰陽一體,動靜為樞 184
5. 生化不絕,陰陽不失 186
6. 異名同類,不離陰陽 187
7. 風從虎,云從龍,先后本一體 188
8. 滯瘀痰濕,其要為一 190
9. 一氣流行,百病自除 191
10. 癌者積聚,愚公移山 195
11.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199
第二章 重陽思想下的泄瀉病臨證沿革研究 201
第一節(jié)、基于重陽思想的泄瀉病臨床文獻沿革 201
1. 秦漢至魏晉隋唐時期重陽思想與泄瀉病 201
2. 宋金元時期重陽思想與泄瀉病 202
3. 明清至民國時期重陽思想與泄瀉病 204
4. 當代重陽思想與泄瀉病 210
第二節(jié)、基于重陽思想下泄瀉病的臨證思考與討論 212
外篇 扶陽外拓 216
第一章 疼痛類病癥中醫(yī)再識與扶陽疼痛學 216
第一節(jié) 陽氣與扶陽思想之溯源解構 216
第二節(jié) 疼痛本義考及其相關病癥病機考異 217
第三節(jié) 疼痛與陽氣的粘合和“扶陽疼痛學”的提出 219
第二章 近代醫(yī)家對小兒扶陽理論認識初探 223
第一節(jié) 重陽與扶陽解析 223
第二節(jié) 近代兒科扶陽派醫(yī)家診療思想 225
第三節(jié) 兒科臨床之于寒溫思考 230
第四節(jié) 小兒扶陽理論認識展望 232
第三章 基于《金匱要略》對溫陽法治療胸痹心痛的探討 235
第一節(jié) 從“陽微陰弦”論胸痹心痛的內涵 235
第二節(jié) 心陽虛與胸痹心痛的關系 237
第三節(jié) 溫陽法治療胸痹心痛的臨床應用 238
第四節(jié) 溫陽法治療胸痹心痛的重要意義 240
第四章 基于扶陽理論挖掘的心衰病臨證探析 243
第一節(jié) 心衰的中醫(yī)認識 243
第二節(jié) 扶陽理論學術特點 244
第三節(jié) 扶陽理論治療心衰的臨床應用 245
第四節(jié) 扶陽理論治療心衰的意義和啟示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