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分為脈診、方劑和雜說三個部分,主要依據古書記載和臨床經驗總結而來。本書推崇脈診,認為方證對應的更進一步是方脈對應,不辨脈,何以明證,又談何用藥,治病歸根到底都是在調脈。文中大量借鑒古今名家的成熟理論,對診脈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對應疾病,以及五臟本脈、四時平脈、人迎氣口脈、六經脈等進行梳理闡釋,主張以“虛實”二字作為病機核心,并特別強調醫(yī)生對胃氣脈、有神脈的掌握,貼合臨床,非常實用。該書非常重視人體脾腎二臟,認為醫(yī)師無論是辨證還是用藥,都一定要始終關注著脾胃的走向,不可濫投苦寒,損傷人體沖和之氣,同時也要兼顧人體下焦精血的情況。另外,作者還對一些醫(yī)家的經驗進行闡釋,比如景岳十問歌,黃元御治療咳嗽經驗,俞根初傷寒發(fā)汗法等,這些診療技能的掌握,對臨床水平的提升也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