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德的重塑:從正夫婦到保國家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教化體系與《詩經》
第二節(jié) 晚清學制變遷中的《詩經》
第三節(jié) 經訓 / 倫理教科書中的《詩經》
第四節(jié) “家事”與“王事”的沖突
第五節(jié) 小結
第二章 打下“經字招牌”:整理國故與解構《詩經》經典地位
第一節(jié) 經典史料化:從“六經皆史”到“六經皆史料”
一、章學誠:“六經皆先王之政典”
二、章太炎:“六經都是古史”
三、整理國故:“六經皆史料”
第二節(jié) 斬除藤蔓:從《詩經》回到“詩三百”
一、否認孔子刪詩:斬斷《詩經》與圣人的關聯(lián)
二、廢《毛詩序》:瓦解早期闡釋體系
第三節(jié) 小結
第三章 《詩》學理論與“文學”建構:從古典詩學到現(xiàn)代文學觀念
第一節(jié) 從“文”到“詩”:以詩學為中心的文學史建構
一、“詩言志”:“文學”的不用之用
二、雅俗互動:從民間取向到民族形式
第二節(jié) “情”的轉向:從倫理到個人
一、傳統(tǒng)“詩言志”論
二、魯迅對傳統(tǒng)“言志論”的改造
三、“情”和“抒情傳統(tǒng)”的重新闡釋
第三節(jié) 民間取向:大眾與精英的本位倒轉
一、傳統(tǒng)詩教觀念:上達政制,下通民眾
二、“五四”重釋《詩經》之民間取向
三、“民間傳統(tǒng)”的挖掘和闡釋
第四節(jié) “興”義走向平面化
一、從“美刺比興”到“山歌好唱起頭難”
二、傳統(tǒng)“比興”論:政治—教化—審美
第五節(jié) 小結
第四章 《詩經》闡釋與“中國”身份:從天下敘事到民族國家
第一節(jié) 以今度古:“中國文學”的系統(tǒng)整合
一、《詩經》與“中國”的地域邊界
二、《詩經》與“中國”的時間脈絡
第二節(jié) 以西律中:“中國文學”的世界定位
一、“謳謠—韻文—散文”的文體演進脈絡
二、“史詩—抒情詩—劇詩”的詩體分類
三、他者的眼光:抒情與敘事之二分
第三節(jié) 小結
第五章 詩經》研究與“科學方法”:歷史考據中的啟蒙價值
第一節(jié) 《卷耳》論爭:歷史考據還是審美本位?
一、“假想敵”的變化
二、文學研究會的態(tài)度:古典之為“次要”
三、創(chuàng)造社的立場:“青春化”與“原始化”是同一過程
四、《卷耳》論爭中的內在張力
第二節(jié) 《野有死麕》討論:“科學方法”與價值堅守
一、《野有死麕》闡釋中的啟蒙意識
二、俞平伯、周作人的批評:樸學家嫡派
第三節(jié) 《靜女》討論:“求真”還是“猜謎”?
一、字里行間求“原義”
二、“科學方法”之迷思
第四節(jié) 小結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