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經作者博士畢業(yè)論文《大眾傳媒文本中“年輕化”審美的生產系統(tǒng)研究》整理后的專著書稿。全書以“年輕化”為視角探討中國電視和網絡的審美文本生產實踐,將國際人文、藝術學界廣泛使用的文化研究理論運用于中國文本、并且探討中國問題是積極、有益的探索。這無論對于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的學術深化,還是對文化研究理論的發(fā)展以及將外來理論本土化都具有積極的學術探索和發(fā)展意義。本書以具有當下性的大眾傳媒文本生產及審美現(xiàn)象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年輕化”表征之下的大眾審美文化的建構、認同、動力和再生產等問題。在文獻綜述部分,詳盡地辨析了論題中的關鍵概念“年輕化”審美的內涵,對其大眾傳媒語境、審美范式、認知心理、消費邏輯等均進行了凝練的闡發(fā),借由審美感性經驗與“年輕化”審美生產之間的關聯(lián),引申出“年輕化”審美的文本生產系統(tǒng)建構這一概念,為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確立了明晰的理論路徑。在理論資源方面,本書借助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法蘭克福學派藝術生產批判、大眾文化消費理論等作為理論框架,并且對與“年輕化”審美相關的電視劇研究、網絡綜藝研究等議題的討論現(xiàn)狀和問題進行討論,于此提出了自身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方向,亦即向著更為縱深的、更為全面的理論系統(tǒng)開掘。全書分四個章節(jié)。第一章深入討論了作為文化表征實踐的“年輕化”形象生產、圈層語言建構、“年輕化”價值的敘事結構等問題。第二章,從“ 年輕化”審美觀念生產策略的角度辯證地具體剖析了,批判性地思考了當下的“懷舊觀”、“勵志觀”、“偶像觀”。在第三章中,本書進一步從“視覺文化消費”、“數字媒介特性”、“多元文化融合”等方面,嘗試著揭示“年輕化”審美生產的內在動力機制。最后,在對審美生產/消費的主體間性進行討論的基礎上,提出“ 年輕化”審美帶來的文化區(qū)隔問題,分析了現(xiàn)代心理年齡危機和焦慮等審美困境的內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