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摯愛死亡時,我們會經歷最深刻的悲傷,并且我們好像認為,只有這種不可逆轉的結果帶來的悲傷才需要花時間悼念。但還有一種悲傷,雖然每個人都會經歷,但總是讓我們感到疏遠或者羞愧,因此常常被我們忽視:所愛之人尚在人世,但我們與他的關系卻發(fā)生了變化,比如與配偶離婚、親人患有腦部疾病時,我們就會體驗到這種悲傷。當摯愛仍然活著卻離我們而去時,我們該如何哀悼?在《與悲傷共舞》中,作者斯蒂芬妮·薩拉辛探討了在哀悼失去而不是死亡時悲傷的復雜性和偏差,提出了“模糊悲傷過程”理論,指引我們識別、理解和治愈自己的悲傷。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她分享了自己經歷喪失后重獲平衡的經驗,以及其他人在她引領下走向康復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實用的療愈方法和練習,鼓勵重新設想失去親人后的生活,做好繼續(xù)前行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