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了作者近年來在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者作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目前國內唯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師,同時也是該組織的認證NGO中國民俗學會在2015-2017評審周期擔任審查機構成員期間的辯論代表,在過去十多年中深入參與了國際和國內層面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評審工作。在實踐的基礎上,作為非遺領域的研究人員,作者主要關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保護實踐的演進過程,并持續(xù)跟蹤了該組織晚近十多年來在非遺領域的各種發(fā)展變化。作者認為,非遺保護在本質上應屬于一種文化政策實踐。既有的非遺學理研究與實踐層面存在一定區(qū)隔,這既妨礙了學術研究應用于實踐的潛力,同時也存在學術話語在當前的非遺熱潮中被進一步邊緣化的風險。為了彌合學術與實踐之間的裂隙,一種可行且必要的做法就是將國際非遺政策及實踐的演進史研究納入非遺學術史研究的視野,以此建構一種全新的話語形式,搭建研究者和實踐者之間的互動平臺或基礎。有鑒于此,本書匯集了10篇關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保護的概念、歷史及趨勢研究的專題研究成果,試圖為國內非遺從業(yè)人員更好地理解非遺提供一種兼具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知識譜系。目錄序言一、 社區(qū)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概念二、 文化空間:從時空維度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三、 歷史鉤沉:從馬拉喀什會議到《“代表作”計劃》四、 事件考述:以《建議案》和《“代表作”計劃》為中心的考察五、 政策研究:以審查機構為中心的回顧與分析六、 重要動向:由越南富壽省唱春項目轉移引發(fā)的思考七、 批判視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批判遺產研究八、 國際合作:“一帶一路”戰(zhàn)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九、 未來趨勢:以2003年《公約》名錄機制全球反思專家會為中心的考察十、 革舊立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機制的發(fā)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