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被華夏正統(tǒng)視為文化落后的“戎狄蠻夷”都自認是“三皇五帝”的后裔?為什么幾千年以來,“戎狄蠻夷”要不斷逐鹿中原?本書通過考古學系統(tǒng)梳理發(fā)現(xiàn),中原地區(qū)之所以能成為先人心目中的“天下之中”,除了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在距今9000~5300年的裴李崗、仰韶文化時期,中原先民不斷向外擴張、遷徙,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上層交流,促成了祭祖祀天等觀念的認同,才有了邊緣族群在此后不斷逐鹿中原又不斷向外擴張景觀的出現(xiàn)。中原族群在經過6000年的摩擦、沖突和融合,至西周時期,通過周公實施“封建”制度,從混沌的自在階段過渡到主動的自為階段,民族意識被喚醒,“華夏”“諸夏”“中國”等概念得以確立,華夏民族正式形成。其實質在于超越了前朝僅局限于部族范圍的政治視角,而摶鑄了一個具有“天下”意識的文化共同體,中國因此不再是不同文化體系人群競爭的戰(zhàn)場,而成為華夏內部追求延續(xù)、追求強大的角逐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