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信息
《莊子哲學講記》 鄭開 / 著
《形而上學與西方思維》 謝文郁 / 著
《大變革時代的哲學》 孫偉平 / 著
《舊邦新命講談錄》 鄭開 / 著
《老子的哲學》(待出版) 王邦雄 / 著
《莊子的生命哲學》(待出版)葉海煙 / 著
《孔孟荀哲學》(待出版) 蔡仁厚 / 著
目錄
第一篇 舊邦何以能夠新命
第一講 舊邦何以能夠新命
一、軸心時代與思想經典_ / 二、圣人觀念與歷史文化意識_ / 三、和諧與包容_ / 四、中國哲學的使命與抱負_
第二講 中國哲學的使命與未來
一、近代尺度:世界歷史時間線,近現(xiàn)代學術轉型中的中國哲學_ / 二、舊邦新命:思想史語境下的“中國”,歷史文化意識_ / 三、返本開新:向歷史深處的回溯與開掘,中國哲學的特質與范式_ / 四、面向未來:中國哲學價值與潛力何在?_
第三講 中國哲學的特質
一、比較會通的方法與中國哲學的理論范式_ / 二、理性與靈性:中西哲學對“思想”態(tài)度的不同_ / 三、原子式個人與聯(lián)通的群體:中西哲學中的自我與他者_ / 四、中國哲學的本體論與形而上學_
第四講 自我與他者
一、引言_ / 二、我是誰_ / 三、我與你_ / 四、吾喪我與民胞物與_
第二篇 中國文化及其價值
第五講 禮的儀式感與神圣性
一、禮:作為象征儀式和文化模式_ / 二、禮:作為早期思維和儒家思想的基礎_ / 三、祭:禮樂文明的核心_ / 四、神道設教的人文意義:儀式感與神圣性_ / 五、誠:儒家哲學語境中的神圣性與真實感_
第六講 《中庸》的“誠”概念
一、“誠”與真實感_ / 二、交于神明:“誠”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_ / 三、“誠明”與“神明”_
第七講 古代思想世界里的“法”與“政”
一、引言_ / 二、中國古代的“政”_ / 三、中國古代思想世界中的“法”_
第八講 稷下學宮與諸子百家
一、稷下學宮與稷下先生_ / 二、稷下學宮與諸子百家_ / 三、稷下之學與黃老思潮_ / 四、稷下學宮的思想遺產與歷史意義_
第九講 中國思想文化中的常與非常
一、“挖腦洞”:古代哲人如何思考?_ / 二、常與非常:永恒與流變_ / 三、自然與因果_ / 四、混沌與秩序_
第三篇 道家哲學精神
第十講 《史記•老子列傳》新解讀
一、引言_ / 二、“史官”與“著書”_ / 三、孔子問禮于老子_ / 四、道德之意_ / 五、“出關”“入秦”與“莫知所終”的路線圖與思想史隱喻_ / 六、儒道分歧和老氏后裔_
第十一講 自由、秩序與價值
一、道家的批判精神與理想主義_ / 二、研究范式的轉換_ / 三、“玄德”“帝道”:道家政治哲學的幾個例子_ / 四、道家政治哲學_ / 五、現(xiàn)實關切與守正創(chuàng)新_
第十二講 道家的自然概念
一、道家的自然概念_ / 二、自然的意義_ / 三、自然與無_ / 四、自然與Physis_
第十三講 夢與化:莊子關于無限流變與永恒生命的思想
一、夢的問題_ / 二、化的問題_ / 三、髑髏夢_ / 四、夢中夢_ / 五、蝴蝶夢_ / 六、孟氏夢_ / 七、流變之化與永恒之不化_ / 八、物化:審美之意味與永恒生命_
第十四講 批判、理想和自由:道家哲學的精神氣質
一、形而上學與《道家形而上學研究》_ / 二、“無”“有”與“道德之意”_ / 三、道家的精神共鳴權_ / 四、從“反形而上學”到道家形而上學_
第四篇 時代精神與學術志業(yè)
第十五講 飲之太和——余敦康先生訪談
一、人生經歷、思想與精神氣質_ / 二、經典詮釋與研究方向_ / 三、文化價值和精神理想_ / 四、文化史學的方法論_ / 五、困惑、遺憾與無奈_
第十六講 學者的使命與哲學的追尋
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學術_ / 二、所有科學嚴謹?shù)臇|西最終都會殊途同歸_ / 三、尋找一些新的學術生長點_ / 四、為中國哲學的學術共同體培養(yǎng)人才_
第十七講 學哲學是要成為獨立思考的人
一、如何學習哲學、閱讀經典?_ / 二、道家思想及其當代啟示_ / 三、獨立的思想,與哲學的融會貫通_ / 四、“舊邦新命”與傳統(tǒng)的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