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 劉述先
自 序
導 論 現(xiàn)代新儒學之內在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問題緣起
第二節(jié) “逆覺體證”釋義
第三節(jié) 理一分殊新釋
第四節(jié) “逆覺體證”到“理一分殊新釋”
第五節(jié) 議題重探:兼論理一分殊作為哲學解釋架構
第一部分 現(xiàn)代新儒學之日用常行化
第一章 “道德的形上學”到“理一分殊新釋”
第一節(jié) “道德的形上學”論爭
第二節(jié) 相關問題析論
第三節(jié) “道德的形上學”兩種創(chuàng)生形態(tài):“本體宇宙論的創(chuàng)生”與“實現(xiàn)物自身的創(chuàng)生”
第四節(jié) 天人關系之界定:“同于”無限
第五節(jié) 天人關系再界定:同異并存
第二章 道德實踐之定位:“理一”到“分殊”
第一節(jié)“良知的傲慢”問題
第二節(jié) 理路融貫與證立問題
第三節(jié) 道德實踐亦為坎陷之“分殊”
第三章 儒學本質之界定:“圣賢工夫”到“基本操守”
第一節(jié) 儒學本質與新儒學之普遍性與特殊性問題
第二節(jié) “知”與“行”分離問題
第三節(jié) 儒家不同面向之分析
第四節(jié) 道德實踐大門之敞開:理想境界到基本操守
第五節(jié) 重新界定儒學本質
第二部分 廣義道德實踐之發(fā)揮
第四章 內圣外王新詮:“曲通”到“廣義的道德實踐”
第一節(jié) 內圣外王的概念詮釋
第二節(jié) “內圣外王”與牟宗三的開出說
第三節(jié) 理一而分殊:廣義道德實踐之外王
第五章 “尊德性”到“先后天工夫并重”:論朱子格物致知
第一節(jié) 牟宗三對朱子的定位
第二節(jié) 道德實踐與知識
第三節(jié) 劉述先對朱子的評價
第六章 普遍人性析論:“實踐的印證”到“共識的印證”
第一節(jié) “仁”之為普遍人性
第二節(jié) 普遍人性之界定:以康德與舍勒為例
第三節(jié) “實踐的印證”:牟宗三論普遍人性之內涵
第四節(jié) “共識的印證”:全球倫理與理一分殊新釋
第五節(jié) 儒家證立普遍人性之進路
第三部分 理一分殊哲學解釋架構與議題重探
第七章 “理一分殊”作為哲學解釋架構
第一節(jié) 天人關系再定位:“同于”“同異并存”到“通于”
第二節(jié) 儒學重歸日用常行
第三節(jié) “理一分殊”哲學解釋架構
第八章 “去兩短、合兩長”:聚焦道德與知識之辯證關系
第一節(jié) 朱子與陸王:從道德與知識之辯證關系來看
第二節(jié) 道德判斷與知識
第三節(jié) 由道德判斷與知識之關系論“逆覺體證”
第四節(jié) 由道德判斷與知識之關系論“格致工夫”
第五節(jié) 如何“去兩短、合兩長”?
第六節(jié) 結語:從道德與知識對列辯證關系論“去兩短、合兩長”
第九章 內圣與外王之兩行
第一節(jié) 內圣與外王關系之定位
第二節(jié) 檢視內圣開外王的三種解釋:以余*為例
第三節(jié) “社會公義”開出“心性修養(yǎng)”?
第四節(jié) “教化”與“限權”兩難因應之道
第五節(jié) “公私領域基本道德素養(yǎng)如何可能”與“良序社會”
第六節(jié) 內圣外王之雙向互動
結 論 現(xiàn)代新儒學之哲學取向:調和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第三種進路
第一節(jié) 逆覺體證與理一分殊
第二節(jié) 有限性與無限性之往來
第三節(jié) 有限性與無限性平衡之道:從理一分殊哲學解釋架構來看
參考書目